 |
图为广东众和化塑2万吨/年丁苯透明抗冲树脂装置。 | 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万吨/年丁苯透明抗冲树脂工业生产技术开发”项目于2007年12月23日在广州通过了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并主持的技术鉴定。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成套工业化技术的国产化成功,打破了国外长期在锂系多嵌段多模态和微观相分离复杂产品领域的技术垄断,把我国锂系高端聚合物工业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业界的关注与欢呼下,被外国企业垄断多年的中国市场,出现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
国内市场被国外商品牢牢垄断
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透明抗冲树脂是一种是以苯乙烯和丁二烯为单体,丁基锂为引发剂,多官能有机化合物为耦合剂,采用阴离子溶液聚合生产的一种具有嵌段结构和高苯乙烯含量的热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统称丁苯(SB)树脂或SBC共聚物,国内称为丁苯透明抗冲树脂,市场上俗称K-料、K-胶。 广东众和化塑2万吨/年丁苯透明抗冲树脂装置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刘青告诉记者,丁苯透明抗冲树脂是一种用现代“负离子活性聚合”方法,由苯乙烯和丁二烯等单体合成的新型高分子材料。该产品具有绿色环保、综合性能优异、原料易得、加工容易和用途广泛的特点,大量用于制造透明、坚硬、又不碎裂制品,如电器、仪表、医疗用品、食品包装、家庭日常用品和塑料合金等。 “目前国内市场年需求量约为8万至10万吨,未来年均增长将在10%左右。但是一直以来,技术和市场都被外国公司牢牢垄断。”刘青告诉记者,国外一家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产量占世界产量60%以上。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外国其它几家公司的产品。“他们把价格定得很高,都在3万元/吨左右。而企业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价格。”刘青回忆说。
自主工业技术产品打响第一炮
“至今我仍保留着一个当天试样板的两个牌号的衣架,一个是SL-803G,一个是国外某品牌的KR03,相比于后者,前者无论是表面光洁度、透明度和产品的底色均有超越的表现。到今天,两年多过去了,在同一环境下保存的两个产品,抗老化程度目测情况下还是不相伯仲的。”佛山市南海区冠红注塑厂的陈冠朗向记者说起初次使用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生产的SL-803
G时还显得非常兴奋,“在测试当天,我甚至不相信我们国产品牌产品优于国外产品,又亲自去做了第二次样品对比。” “很多客户都是像这样从不相信,试验,惊讶,从而成为我们的忠实客户的。”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由劳务贸易向科技事业转型的民营企业,企业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2002年1月,公司从江苏圣杰实业有限公司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丁苯树脂生产技术,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建设了国内第一套2万吨/年的工业生产装置。 “企业转型迈出了第一步。生产装置是在2004年9月投产,2005年进入稳定生产期,其产量达到1.2万吨,产品大量供应市场,到2007年11月份,公司已经生产了5个牌号共5.2万吨产品,并全部投放国内外市场。”众和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们的存在也把市场的价格降下来了。”众和公司负责人欣喜地说。据他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售价,已经从我国未建成此套装置前的2.8万至3.2万元/吨,下降到了目前的1.7万至1.9万元/吨。 “这对于两个民营企业来说能做到这些非常难得,2万吨工业化装置连续三年稳定、安全、高水平运行的事实表明,我国已经打破了国外长期在多嵌段多模态和微观相分离复杂产品领域的技术垄断,把我国锂系聚合物工业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中国科学院王佛松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院士和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我国锂系聚合物领域的权威专家应圣康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在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并主持的技术鉴定会上对此作出了评价。
企业在逆境中求生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致力于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2005年4季度到2006年底,化工原料价格一路攀升,丁二烯,苯乙烯超常提价,丁二烯创造了1.5万元/吨的高价,使得国产的丁苯透明抗冲树脂产品销售充满艰辛。 “那个时候,企业被挤压到因资金不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众和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一方面,新产品初入市场,需要一个认同期,另一方面,用惯外国产品的用户起初不相信国内有高质量的产品,同时,外国公司利用‘副牌低价销售’这样的手段,人为压低市场价格,在我们产品质量受到用户认同后,他们又要求价格降低到与国外副牌料同等水平。” “不仅如此,供应原料的大企业由月结改为交款付货,企业流动资金需求成几倍增长。加上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和应用技术服务基础薄弱,销售价格被压到连原料成本都不够。”该负责人接着补充道。 “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能不能挺过去对整个企业都至关重要。”该负责人对记者说,“面对压力,公司进一步严格管理,精心操作,挖掘了生产装置技术潜力,将操作成本从2700元/吨,逐步降低到1700元/吨的水平,2007年降到1450元/吨的历史新低,创造了250kg标油/吨的纪录,加上原料回落,终于走出困境,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在他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2005年12月至今,产品月产量平均1786吨,合格率99%以上,产品收率、能耗和物耗均优于国外同类工厂指标,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光学性能和抗老化性能居领先水平。 “国内市场的潜力非常大,下一步公司的工作重点通过技术改造由现在的2万吨/年扩大到4万吨/年。”众和公司负责人这样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