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井宏:为科技创新插上财富翅膀
    2008-12-08    本报记者:王莉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临近12月份的北京寒意渐浓,见到徐井宏是在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27层的启迪俱乐部。徐井宏,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一个与清华有着不解之缘的东北汉子,聚拢了微软、谷歌以及国内诸多科技创新企业在内的清华科技园的缔造者之一。
  徐井宏出生在黑龙江一个偏僻的小县城,17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便与这所全国知名学府结下了不解之缘。学生时代的徐井宏成绩优异,五年后他有幸成为清华大学第一批直读研究生中的一员,并开始担任学生辅导员。研究生毕业后的徐井宏依然没有走出清华,他顺利地留校工作。
  清华科技园的建设事业于1994年正式启动。徐井宏告诉记者,当时高校大量科研成果需要转化为生产力,而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校办企业与高校教学环境发生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清华科技园孕育而生。徐井宏说,“学校派我参与科技园建设,我就来了,谈不上什么宏图伟略和雄心壮志,但我知道我所要做的就是负责任地把科技园做下去。”
  1994年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直到1997年,徐井宏和他的团队才明确了园区的功能定位。徐井宏说,那时他们将园区定义为三个基地——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功能虽然定义出来了,但如何实现这个功能,如何帮助扶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从而使科技园聚拢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当时我们一头雾水。”徐井宏告诉记者,此后他们开始四处调研和求学,包括前往著名的硅谷。
  坚持做好软环境——这是徐井宏和他的团队在科技园发展中摸索出的答案。
  徐井宏向记者介绍,除了为那些创新、创业、研发的企业提供企业活动所必须的硬件条件外,科技园还致力于为科技创新和创业环境提供解决方案,为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包括商务物业、人力资源、资本技术、企业支持、信息交流和知识产权等在内的一系列增值服务。特别是自2006年“钻石计划”的启动以来,科技园更是全力以赴,致力扶持国内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
  记者注意到,如今的清华科技园主体园区建筑面积已经超过69万平方米,园区聚集的企业和各类机构超过400家。从高耸的写字楼上望去,这些企业的LOGO十分醒目:微软、谷歌、NEC、SUN、宝洁、搜狐、网易……
  “这些知名跨国公司以及源自本土的海外上市公司纷纷进驻,实际上是清华科技园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体现。”徐井宏向记者介绍,2000年清华科技园制定了三大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以国际化的理念和标准建设园区,转移国外成熟技术,孵化国外半成熟技术,吸引国外研发机构、资金、中介等入驻,并由此形成集群效应,将入园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及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一方面,园区要扶持本土中小型创业企业逐步走向成熟,逐步累积财富,逐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升,另一方面,清华科技园也必须为自身发展找到一个可持续的途径。“不同于国际上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出资办科技园的模式,清华科技园自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必须依靠市场自谋发展的企业模式,这意味着清华科技园必须盈利。”,徐井宏说。
  但是,园区的盈利模式在哪里?这个问题一度使徐井宏和他的团队在艰难中前行。“在分析了国际经验和国内科技园区整体发展的状况后,他们确定,科技园区首先不能被视为一般的房地产。“如果一个科技园只是致力于开发建设乃至后期的物业管理,那么它充其量就是个房地产公司,而永远不会成为科技园区,因为它失去了科技园区最核心的价值——通过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除了房屋以外对其发展和成长有利的要素,为社会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文化和精神。”
  2001年,清华科技园成立了清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启迪孵化器有限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徐井宏说,孵化器本身是帮助企业成长的,所以我们和国际同行间研究出了一种“孵化器+风险投资”的盈利模式——孵化器能够帮助创业企业成长,同时又以风险基金形式形成股权,为公司创造收益和价值。
  今年9月22日,在清华科技园召开的世界科技园协会和亚洲科技园协会联合年会上,“启迪服务网”正式向社会全面开放。徐井宏认为,在我国,目前推动创新最缺失的就是完善的可持续的针对创新的现代服务行业。他相信,“只有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才,中国的发展模式才会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向智力密集的转变,才有可能使一个制造大国聚变为一个创造大国”,这也将成为园区未来盈利新的增长点。
  相关稿件
· 中乌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七届例会举行 2008-12-04
· 中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北京签署[图] 2008-12-04
·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奠基仪式在北京举行 2008-12-02
·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奠基 2008-12-01
· 全国公务员考试严防高科技作弊 200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