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残疾人降税 替高利贷“打工”
一位小老板的税负账
    2010-05-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安徽省某县一位从事线缆材料加工的小老板向《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他年销售600万元的规模,成本开支中应交税赋40多万元,其次是借款利息40万元,而雇佣20名劳动力的开支仅为30万元。为减少税收支出,这位小老板只好吸纳了10名残疾人就业,政府减免了20多万元税收后才勉强维持了经营。

  “一年到头都是在给别人打工”

  记者采访的这位小老板名叫李后地(化名),做线缆生意前,是个地道的农民,后来随着地方征地建工业园,他和村里乡亲的地都被征收了,于是头脑活络的他先后与人合作办过多家企业。
  穿过一片狼藉的垃圾堆,《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他简易、破落的厂区。厂区车间空无一人,数十袋加工好的产品堆放在中央,其余全是乱七八糟的杂物。
  “我的厂子春节前十天就停产了,现在还没有复工,因为原材料太贵了,不敢进料怕压资金。”李后地说,“不开工每天亏2000元,我现在就是硬挺着,厂子有今天没明天。” 
  李后地告诉记者,他上午刚从铜陵回来,就是去联系哪里有更便宜的原料。“原料价格涨得快,产品也不好走,再加上税收很重,生意真不好做。”他说:“对加工废旧塑料,政府这几年税收也提高了,听说今年还要提高。”
  他给记者算了一下企业去年的财务收支账:去年他的企业销售额600万元,扣除原材料等支出外,税收合计40余万元(因吸纳残疾人就业减免了其中的20多万元,最后实际交纳20多万元),其次支付民间借贷利息40万元,而雇佣20名劳动力的开支仅为30万元。“干来干去,去年只剩下毛利5万元,纯利2万元,厂子是两个合伙人投资,一个人一年挣了1万元。”

  “出钱的比出力的挣得多多了”

  李后地说,他的企业之所以还勉强维持,是因为企业雇佣的20个职工中,有一半是残疾人。他坦承,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少交税,他雇佣了10位残疾人,并托各种关系到省里办了福利企业的有关手续。李后地表示,按照国家政策,企业雇佣一位残疾人每月减免3000元税收,一年可减免3.6万元,10个人等于能减免36万元的税收,但由于去年他的企业增值税没有达到这个数额,只实际免税20多万元。
  李后地雇佣的10名残疾人大多是聋哑人,按照有关政策,企业要为残疾人办理各种保险,“如果不办保险,免税政策就享受不到。”每个残疾人每月需要交纳的各项保险费每人470元,10个残疾人一年的保险费用就是5万多元,按理说残疾人自己也要负担30%,他还是叫企业全部交了,虽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相对于节省几十万元的税收来说只是个零头。
  “雇佣正常人没有办理保险,因为实在拿不出这笔钱了,要全办保险的话企业就要亏本。”去年,在李后地企业里做工的人月均工资700元左右,最高的能拿900元,最低的600元,此外,每人每月200元的食宿费用由企业负担。这些受雇人员,多是附近和本村年龄偏大的女性村民。
  “员工们很辛苦,但挣得不多。从信用社贷款可以税前支付利息,利率也比民间借贷少,但我们这样的小企业想从信用社贷到款比登天还难。只有靠民间借贷,一年利息就得有40万元。利息付得多,一线干活的自然挣得少。现在出钱的比出力的挣得多多了。”

  “农民办个企业实在太难了!”

  李后地家的3亩地是早几年前被征用,按照当时的标准,他得到补偿金1万多元,户口被转为城市户口。当时,一家人对“城市居民”充满向往,可是几年之后,他们发现城镇户口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意义,“孩子上学还是在农村,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个‘紧箍咒’——孩子长大结婚后不准生二胎!”于是李后地又找了各种关系,去年终于把儿子的户口从城镇又转回农村。“当初村里被征地转为城市户口的260多名村民多数想回迁,可办不下来!”
  虽然户口迁回农村,但他家的土地却只剩下二分地。好在他前些年办饲料企业有了二三十万元的积蓄,后来跟别人在2008年合伙办了这家“线缆材料厂”,购置设备花了40多万元,可没想到企业开工生产后,各项成本越来越高令其不堪重负。
  “没了地,年龄大了也打不了工,就想靠开个小厂维持生计。可现在农民办个企业实在太难了!特别是刚开始时,没有社会关系,没有资金来源,缺少经商渠道。国家对农民创办企业,能否像以前下岗职工创业一样,通过免税三年等政策先保护一下?”

  相关稿件
· 苏立功:预计未来煤炭业税负还将增长 2009-07-31
· 物业税可操作方案明年前敲定 专家称不会增加个人税负 2009-07-27
· 提高征稽能力是公平税负前提 2009-02-25
· 中国高税负低福利背离 凸显民生之艰 2009-12-11
· 中国只有减轻非公企业税负才能加薪 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