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退出时机未到
明年存在小幅加息可能
    2009-10-23    作者:记者 方烨 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物价回升趋势已经确立,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CPI环比上月增长0.4%。这一数据也强化了政策退出的预期,但经济学家认为,短期内中国的货币政策主基调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近期政策的着眼点在于结构调整。
  “短期内,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关键则在于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状况灵活微调货币政策的松紧度,即货币政策由事实上的反危机时期的过度宽松真正回归到中性的适度宽松方向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货币政策当然应当对通货膨胀保持高度警惕,不过,如果把结构调整作为宏观政策的主要任务的话,较为温和的物价上涨对于推进结构调整可能是相对有利的。
  从全球视野观察,虽然澳大利亚已经率先加息,但全球主要央行的跟进加息还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目前各国主要担忧的仍是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通胀压力显然也不迫切。
  巴曙松认为,国内占CPI较大比重的农产品连年丰收,工业制成品并不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依然存在明显的产能缺口,因此,2010年CPI 预计3%左右,但其中输入型的影响因素可能最为显著。实际上,对于中国这样经济结构迅速调整的经济体,对于物价上涨压力也应当有一定的容忍度,同时利用类似的物价环境来推动结构调整可能效果更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未来CPI、PPI同比降幅会继续收窄,CPI在11月左右有望转负为正,PPI转正可能要到明年一季度。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4%以下。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鉴于经济增长不再值得担忧而且CPI通胀近期也无大的风险,未来几个季度政府正面临很好的机会来着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预期至少在2010年3月份之前不会采取诸如加息之类大的紧缩措施。
  不过,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紧张通胀预期,但已开始关注新一轮的资产泡沫风险。巴曙松认为,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中国本土市场,资产泡沫的形成条件已基本具备,需要引起关注。这些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所谓的内部条件主要是,宽松的货币投放和银行信贷;国内实体经济的企稳复苏;出口复苏将引起经常账户顺差和外汇储备积累,这会形成流动性的新增的动力。外部条件则主要是全球为了应对危机普遍投放的流动性对中国的流动性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经济基本面好转,加之国外较低的资金成本,可以看到国际资本正在加速流向中国。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宽松政策始终强调面向实体经济的需要,直接将大量资金注入实体经济,但是,随着国际范围内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的上升,政策的动态微调并且适时考虑逐步退出将显得更为重要。”巴曙松认为,当前全球的中央银行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如何从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因此,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不但要考虑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更要把它放到全球货币政策“再平衡”的大背景中。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预计,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仍将是央行2009年内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手段,但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存在上调可能。在利率方面,他认为,2010年上半年存在利率上调的可能性,不过即使上调幅度也会较小。

  相关稿件
· 热钱将再次困扰中国货币政策 2009-10-20
· 中国货币政策或面临两难 2009-10-10
· 谢旭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2009-10-09
· 欧洲央行行长:将适时退出扩张性货币政策 2009-09-30
· 超半数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 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