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三大反思:"不要浪费危机"
    2009-09-14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刘丽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目前全球经济呈复苏迹象之际,立足中国,反思危机教训,尤显必要。如何确保危机后的可持续发展,防范未来危机重演,考验着世界各国的智慧。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巴里博斯沃思(BarryBosworth)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所说,危机的一大教训就是,“我们不要浪费危机”。

    政府市场关系:监管不能缺位“金融创新”

    有人说,这是一场本来可以预警和防范的危机。然而,现实已经证明了危机根源———美国对危机的失察。
    这种失察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政府监管的弱化,导致市场的力量过度膨胀,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监管缺位下的金融创新,使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紧密相连,高杠杆化又使风险急剧扩大。许多金融创新产品发展到了监管者几乎无人能懂的地步。最后出现评级机构与投资银行的串通,即本来是市场监督者一方与产品创造者及销售者的合谋。
    美国货币监理署经济学家武德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是这次危机的一大根源。住房市场的资产证券化创新曾一度被认为是各国效仿的金融创新典范。如今看来,最先被“去杠杆化”的正是住房抵押贷款产品。据Dealogic的最新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2005和2006年的高峰时超过1万亿美元,而今的数额已经下降至不到当时的1/5,即低于2000亿美元。
    这不得不要提到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角色。身居美联储主席之位达18年之久的格林斯潘2006年在盛誉中退休,被称为是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短短两年之后,关于格林斯潘的错误成了舆论的共识。人们普遍认为,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过长时期保持低利率,刺激了资产泡沫,造就了繁荣的假象,忽视了潜藏的危机暗流。其继任者伯南克,尽管最近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连任,关于他的争议最大一点在于他在一段时期延续格林斯潘的政策,没能及时发现并避免危机。
    事实上,格林斯潘的理念还可追溯到里根总统和英国首相撒切尔所信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里根曾说,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开始忽视财政纪律,倚仗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实行赤字财政,使美国民众形成依赖信用卡举债消费的习惯。可以说,在危机发生前,美国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的资产负债表都是不健康的。
    监管的放松也导致原本是美国市场基石———信用的扭曲。这一点从微观的视角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华盛顿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资深经纪商李瑛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2006年当她看到很多新房的认购时间超过两年,大量缺乏信用的个人可以无需首付就能轻松贷款买房时,她就预感到房地产泡沫危机的到来。

    国际合作应对:各国政府携手至关重要

    在危机应对方面,一大教训在于政府对策的推出时机和一致性问题。回顾一年以来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客观而言,不少政策已经显现成效,至少金融市场现在已经趋于稳定,纽约股市在今年3月探底之后已经重回升势,房地产市场有起色,消费者信心恢复明显。
    在应对危机中,国际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说是教训,毋宁说是经验。从去年11月到今年9月,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二十国集团三次举行峰会;此外,八国集团会议、联合国应对金融危机会议,各种国际合作机制对应对金融危机,恢复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国际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应对措施受到了世界的肯定。去年11月,中国及时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有效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本月2日在北京访问时,赞扬中国采取果断行动帮助稳定世界经济及坚持调整经济结构转向扩大内需。佐利克说:“中国在经济危机的狂风巨浪中稳步前进……使得真正全球复苏的概率明显增大。”

    短期应急措施:更应强调发展可持续性

    在一些短期的应急措施开始逐步到期时,人们开始询问,之后该如何?现在,人们开始考虑金融危机后的行动,其重点在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财政部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经济政策的助理部长艾伦克鲁格(AlanKrueger)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反思教训,这场危机使美国人意识到,以往的寅吃卯粮、过度举债消费是不可持续的,今后将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另外,美国已经意识到自身金融领域的问题,目前正在采取大规模金融改革,包括结构的调整,加强消费者金融保护,限制金融衍生品投机等,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石。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危机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再从危机的源头美国方面看,美国政府一方面在国内推行金融改革和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是在国际上推动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然而,金融改革并非易事。美国《财富》杂志资深编辑艾伦斯隆(AlanSloan)日前撰文批评说,雷曼兄弟倒闭之后的一年,华尔街的行为未有改观。资本自私逐利的本性依然是华尔街的基本游戏规则。一些从危机中逐渐复苏的大型金融机构又在考虑为高管发放高额薪酬。盖特纳承认,金融改革不是朝夕之事,其核心原则是防范未来的危机发生。
    这样的原则对中国同样适用。反思美国的教训,建设防范危机长效机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教训值得汲取。第一,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均衡。金融危机说明,一个健康的市场不能只有“看不见的手”,也应有“看得见的手”。在金融领域应避免金融监管缺位,要加强金融防火墙和安全网建设。同时,也不能因噎废食,监管过度会限制经济的活力。第二,加强金融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建设。防范金融危机,既要对违法者绳之以法,又要加强道德的约束。第三,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采取反周期策略,避免陷入繁荣—萧条的循环。第四,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现在是有利时机。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呼声。

  相关稿件
· 金融危机为创意产业打开“一扇门” 2009-09-11
· 《经济学家》:金融危机让大公司优势再现 2009-09-11
· 商务部: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应对金融危机 2009-09-11
· 反思金融危机 避免重蹈覆辙 2009-09-11
· 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悄然崛起 2009-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