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农村信用工程破解农民贷款难
    2009-06-09    本报记者:叶健    来源:经济参考报
    长久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民之间缺乏互信,导致金融机构有钱不敢放贷、农民想贷款却贷不上。人民银行晋中市中心支行近年来实施以农户、农商、农企为贷款对象,以农村信用社、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为贷款发放载体的“3+2”农村信用工程,在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成功地搭建起了信用桥梁,为没钱发展生产的农户开启了“资金水坝”的“闸门”。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民放贷现象十分普遍,“难贷款”、“贷款难”是记者下乡采访时时常听到的一句话。这种农村金融机构有资金不敢放、农民发展致富项目想贷款却贷不上现象的背后,固然有农民缺乏有效抵押品、质押品的原因,更有部分农民信用意识淡薄的原因。
    如何在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起“互信桥梁”以弥补双方的“信用鸿沟”,成为人民银行晋中市中心支行近年来的工作重点。通过探索,以农户、农商、农企为贷款对象,以农村信用社、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为贷款发放载体的“3+2”农村信用工程从2007年开始实施。
    此项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无论普通农户还是涉农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要被评为“信用户”,拥有一本《信用贷款证》就可以不经过任何审批手续,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在信用社的柜台上拿到贷款。
    农村信用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已经使23万户农民便捷地贷到了款,发展了生产,受到农民的普遍赞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4月,晋中市创建信用村813个,占全市行政村的29%,评定信用户23万户,占农户的34%。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达到52.6亿元,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发放6.1亿元,共为35.81万农户提供了金融服务,贷款农户覆盖面达到55.35%。
    祁县青年农民刘卫民创办的田源畜禽合作社,累计贷款60多万元,年销售鸡蛋4000万公斤,实现销售额2亿元,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发展养鸡3000万只,转化粮食8000万公斤,成为农村产业化的领军合作社;寿阳县发放信用贷款510万元,支持信用户们种植茴子白,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茴子白种植基地。
    受益的不仅仅是农民,还有农村金融机构。据统计,2008年,晋中市农村信用社实现利润16573万元,2009年前3月,已实现赢利10360万元。
    农村信用工作许多地区反复在做,但成效不佳,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没能有效甄别信用户和非信用户,结果导致金融机构风险难以控制,最终重新收紧信贷闸门。而“3+2”农村信用工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信用评价机制。
    这套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是借助高科技手段把“信用”量化,将采集的农户信用资料输入农户电子档案及信用评价一体化系统,使信用评级真实、可信。
    二是用制度防范信用贷款风险,建立了对信用户的动态监控制度和退出制度,对失信者坚决撤销其信用资格,3年内无资格参评信用户。
    三是配套建立增信机制,为解决部分农户信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创新“公司+农户”、“农户联保”等担保方式,以增加农户信用的办法使其获得贷款。
    四是实施利率优惠,奖励守信者,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贷款利率优惠:一级信用客户利率下浮20%;二级信用客户利率下浮15%;三级信用客户利率下浮10%。
  相关稿件
· 农民工和农村信用社“双弱势”状况并存 2009-03-18
· 河南:农村信用社贷款突破2000亿元 2009-03-11
·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首次发行银行卡 2008-11-04
· 专家:应打破农村信用社一统农村金融的局面 2008-10-20
· 央行报告: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200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