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期收益水平不佳跟风结构性产品应谨慎
    2009-06-05    本报记者: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市场的上升,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又迎来一阵发行潮。但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最近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大都不佳,投资结构性产品仍应安全为上,尽量规避高风险产品。

    预期收益:看得见拿不着前景不乐观

    有数据表明:今年1月份遭遇零负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共31款,2月份23款,3月份和4月份各18款,前4个月总计有90款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遭遇零负收益。相比之下,去年全年零负收益产品数量仅为34款。
    记者注意到,结构性理财产品是这次零负收益的重灾区。3月份,共有24款结构性产品未能实现预期收益,其中就有16款零收益、2款负收益。1月、2月、4月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也有类似特点。
    据普益财富的统计,4月份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有25款未实现预期收益率,占当月全部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58.14%。除挂钩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全部实现预期收益率外,其他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都出现未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其中15款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均未实现预期收益,且其中只有2款实现了正收益,而2款挂钩价格和4款挂钩指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也都未实现预期收益率。
    普益财富研究员龚颖表示,实现预期收益的均为利率挂钩型和汇率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利率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这类结构性理财产品表现一直比较稳定,基本都能实现预期收益,主要在于其设定的条件较为宽泛,且结构设计简单。与之相反,到期的挂钩股票、基金、指数的理财产品都未能实现预期收益,不过都保住了本金,未出现到期收益为负的现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研究员太雷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或负收益的原因首先是产品结构设计问题;其次,产品进场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若恰巧于挂钩标的下降区间进入,同时产品结构设计又是看涨方向,没有保本策略的产品必然会出现零或负收益。
    记者收集的资料显示,不少一年期、两年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将陆续到期,由于一年前是大宗商品市场的高点,且国际金融市场并未明显回暖,由此,这些产品的收益情况并不乐观。

    转投稳健路线发行迎来小高峰

    据普益财富的统计,从今年2月份开始,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已开始“解冻”,并在5月下旬迎来了一波高峰。较之以往,最近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明显开始转向稳健风格。不少银行在产品设计上,安排了止损设置和风险规避,合同中也设立了保本保息条款。
    银率网统计显示,以往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位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因此往往会主打“高预期收益率”,但如今有所不同。
    银率网分析师马贵军表示,一些挂钩股票的理财产品纷纷开始走“务实”道路。比如有一款产品约定在5只股票的观察期内,每个观察日的收市价格大于或者等于初始价格的65%,产品即可实现5%的收益。显然这样的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加。
    马贵军认为,在目前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的情况,选择一些相对稳健的产品显然是明智的。至于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后会不会延续稳健之路,难有定论。经济形势的好转会让金融市场再次膨胀,届时投资者的投机热情会再度爆发,银行开发高风险产品也可能再次火暴。

    投资建议:一定要对挂钩标的物有所了解

    建行北京分行的理财顾问介绍,传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将固定收益证券与衍生交易有机结合,在保证本金的基础上争取较高浮动收益。从收益类型看,传统结构性产品或为保证收益型,或为保本浮动收益型,本金安全、预期收益高是其共同的特点。随着市场发展,为满足投资者水涨船高的回报率期望,部分银行开始将部分甚至全部本金用于杠杆交易,这便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结构性产品。此类产品预期收益率在同期限产品中往往是最高的。不过,投资者也将因此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一旦运营失利,就可能蒙受本金损失。
    建行的理财顾问建议,从保证收益、保本浮动收益到非保本浮动收益,三种类型结构性产品在投资风险、投资回报上各有千秋,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期望收益水平进行选择。不过,在商品市场和全球股市走势不明的背景下,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普通投资者应考虑更多选择保证收益、保本浮动收益这种稳健型产品。
    结构性产品到期收益率与其衍生交易部分的表现息息相关。结构性理财产品衍生交易部分所挂钩的标的十分丰富,币种涵盖人民币、美元、澳元等常见货币,对象包括利汇率、金融指数、股价、期货、大宗商品价格等。利汇率是最常见的挂钩标的,股票、基金、指数和商品亦屡受青睐,常被选用于浮动收益产品的开发,其预期收益率也相对更高。
    建行的理财顾问表示,投资者在选择结构性产品时一定要对其挂钩标的物有一定了解。因为一旦所购产品对标的物未来走势判断失误,便会陷入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窘境。在走势判断正确的前提下,标的的计算方式也同样重要。一般而言,单向通道中直接挂钩型产品占据较明显的优势,而适度震荡期,区间型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的概率会相对较高。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表示,投资者要关注挂钩标的,毕竟这才是决定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选择此类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一定要首先搞清楚收益条件,也就是说弄清楚产品收益从何而来,受什么影响。

  相关稿件
· 投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要“三看” 2009-05-31
· 个人理财市场两大问题值得关注 2009-05-25
· 在售人民币理财产品 2009-05-22
· 银监会调整理财产品发售报告时间 2009-05-19
· 在售人民币理财产品[图表] 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