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物收藏专业性非常强,收藏者和卖家的信息不对称,藏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鉴定评估尤为关键,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处在一线的鉴定人员几乎只剩道德约束这最后一道防线了。
|
作为文物资源大国,我国并不缺乏文物鉴定专业队伍,“十一”黄金周期间,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刘静(右一)在为收藏者鉴定一套瓷器。新华社记者
彭洋
摄 | 目前我国民间文物收藏群体已经达到7000万众,然而由于法规和监管缺位,迅速增长的市场正遭遇鉴定服务混乱的发展瓶颈。
民间文物鉴定机构借助制度真空迅速泛滥
作为文物资源大国,我国并不缺乏文物鉴定专业队伍,但一直以来,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文博系统内的文物鉴定机构和专家资源只对内不对外,私人收藏者在有鉴定需求时往往无处觅权威。 目前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除了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特定时间免费向老百姓提供咨询外,其他时间根本无暇顾及民间文物的鉴定,更谈不上主动的、有组织、有专人、成系统地向社会提供服务。 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队伍的壮大,民营性质的民间文物鉴定机构发展迅猛,对满足群众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准入门槛低、又缺乏法律监管,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 中国文物信息中心一项针对全国80余家文物鉴定中介机构的调查显示,有的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有的自称经过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还有许多鉴定中介机构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 部分机构中从事民间文物鉴定的人员构成很不规范,他们当中有“自学成才”的收藏家,有仅在社会上某鉴定培训班学习过几天而取得“结业证书”的非专业人员,也有个别国家和地方文物鉴定委员会的成员以各种方式从事商业性的民间文物鉴定业务。这些鉴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职业道德素质也高低不齐,造成民间文物鉴定的收费标准、定级标准、鉴定流程等差异悬殊且难以保证鉴定的质量。 浏览互联网,各种文物鉴定机构层出不穷,当前所谓的文物鉴定师培训也比比皆是,有的短期班,把文物鉴定划为核心课程,五天就能颁发“职业岗位培训证书”。 鉴定机构泛滥的同时,鉴定证书也越来越变味。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社会危害严重。记者日前在走访北京古玩城时发现,鳞次栉比的古代陶瓷专卖店里,摆放着数目惊人的号称“古瓷”的商品,当记者询问能否“保真”时,不少店家告知“两千块钱给你开个鉴定证书”。
鉴定服务混乱影响民间收藏秩序
专家指出,由于文物收藏专业性非常强,收藏者和卖家的信息不对称,藏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鉴定评估尤为关键,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处在一线的鉴定人员几乎只剩道德约束这最后一道防线了,因鉴定而引起的民事纠纷频频发生。 2006年底,北京的一位张姓收藏者向国家文物局举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学海打着“国家权威”的旗号开具虚假鉴定证书欺骗群众。这位举报人先后将自己从游贩手里购买的27件瓷器送到在北京古玩城“坐堂”咨询的孙学海处进行鉴定,其中14件被鉴定为真品,还有3件被鉴定为“极有价值的元青花”。张先生为此支付了高达2.5万元的鉴定费。 然而当张先生把被开具证书的瓷器拿到嘉德、华辰等拍卖公司时,却全部被拒收。另请其他多位权威专家鉴定后被告知“全是新仿的赝品,年头还不如你岁数大”。而当张先生联合其他受害者欲与孙学海对簿公堂时,孙却堂而皇之地称,“我就是这么看的,这是学术争论。” 国家文物局调查后认定,举报事实确凿,于2007年1月将孙学海开除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由于目前对民间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不明确,这类民事纠纷往往不了了之。记者日前走访古玩城时发现,孙学海竟然仍在这里上班。 大量伪鉴定、假鉴定先生从颠倒黑白、以假乱真中牟取暴利的同时,也为收藏市场中假货横行大开了绿灯。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估计,国内外市场上流通和私人收藏的所谓“红山文化玉器”数以万计,而实际上真品不超过500件,绝大部分都收藏在国有博物馆里,大量赝品充斥市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流通秩序。 另外,文物鉴定市场的混乱给出土文物流动提供了便利。任何文物的流动都需要鉴定服务,但目前管理的混乱,使得大量文物流动数据难以统计,国家更无从掌握其中非法活动的信息,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依法规范文物鉴定服务刻不容缓
盛世兴收藏。我国民间具有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和悠久的藏宝传统,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现有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管理法规,对民间文物鉴定活动进行规范,遏止欺骗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直接涉及收藏的法律较少。《拍卖法》中也只是对拍卖物品如果是文物的情况进行了要求,但是对文物鉴定并没有规定。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使大量不具备基本条件、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的机构和个人进入文物鉴定市场,是造成当前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社会文物鉴定资质认定”机制,把好“准入”关,并通过法律监督和信用机制对民间文物鉴定行为进行制约。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一位陶瓷专家指出,在行业内部事关公共利益、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专业技术工作领域实行资质认证、持证上岗制度,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普遍模式和发展方向。民间文物鉴定活动越来越多地关系到老百姓的权益和财产安全,依法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当前以文物系统内部资源向社会提供鉴定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民营性质的鉴定中介机构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并已经形成规模,开始要求得到合法地位和平等权利,它们对政府部门加强管理、规范市场也有着强烈的期盼。因此,如何整合现有的民间鉴定服务资源,将是依法规范市场的重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