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书见证沧桑岁月 收藏价值日益凸显
    2007-01-17    本报记者:魏运亨    来源:经济参考报

    岁末年初,书店里、街面上又出现了历书的身影。而国内首次举办的“一年又一年——中华历书文化大观”专题展览,眼下在沈阳市图书馆吸引着不少观众。展览展出的500多册各种版本的“老皇历”,是著名民间收藏家詹洪阁历时12载苦心收集到的,包括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式历书。人们除了可以从中品味中华民族特有的“历书文化”之外,

历书曾为中国家庭必备

    历书千百年连续印刷发行,从未中断,版本众多,自成体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有潜力的收藏专题。本报记者 任勇 摄

    历书,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老百姓又习惯叫作“皇历”,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时令节气并提供相关数据的书。它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所以对时令节气格外重视,商、周以降,历代王朝均设有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职与机构。湖北省随州市北郊的西汉墓中曾出土了距今2000余年的78支竹简,上面就记录着关于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古代历法的内容。历史和考古学家认为,真正意义的历书产生于唐代。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中国刻版历书,编印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8年),现藏于欧洲一家著名的博物馆内。
    在历书中,日期和节气算是“正文”,此外的内容称为“序”。许多历书为了吸引民众,增加实用性,“序”越加越多,甚至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统统附上。最多的有所谓“七十二序”,将常用的择日、卜卦、风俗、验方等诸多通俗实用的内容都包含其中,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必备之书。
    唐代后期民间私刻历书已相当普遍,据《唐语林》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板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宋代印刷业发达,福建建阳一带书肆林立,这里刻印的历书驰誉八方。到了元代,仅官印的皇历发售量就高达300多万本,平均每四户人家拥有一册。

珍稀历书承载特殊岁月

    历书每年一本,虽然装帧简朴、页数不多,但内涵却挺丰富。詹洪阁向记者介绍了几本有趣的历书:比如有一本黄色封面的《洪宪元年历书》,就是见证历史瞬间的历书畸胎。众人皆知,袁世凯因促进共和有功,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但三年后,他嫌总统不风光不气派,竟作起了“皇帝梦”,逆潮流而动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并将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由于龙床只坐了83天,这本《洪宪元年历书》未见天日就被丢在垃圾堆中。
    同样找不到历史年号的“错版”历书还有《大清宣统四年朱批时宪书》。历史上宣统四年根本不存在,因为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辛亥革命,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第二年即1912年已改称“中华民国1年”,但历书一般是头一年秋天就开始印刷的,闹出这种“历史笑话”也毫不奇怪。
    不同年代出版的历书,打着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比如伪满洲国“康德”年间出版的历书,明明是给中国人看的,却标着日本昭和年号。在日寇的铁蹄淫威下,当年日本天皇的生日、溥仪访问日本等都成了“纪念节日”;而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资料室编印出版的《1950年农家历》,红色封面上画着马耕田和拖拉机作业两幅图画,内页印有国旗、国歌和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的画像,整本历书洋溢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1957年出版的历书封面,是一幅农业生产模范图画,内文中的新春联则是“互助山成玉,合作土变金”;1966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后,年底编印的1967年历书不敢再叫《农家历》,而是改称《红历》。在今天,这似乎像是一场搞笑,但它真实反映出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

使用价值降低 收藏价值陡升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过去人们翻阅历书才能了解到的时令节气和各种知识,现在通过报纸、电视、手机、电脑、万年历等可以更迅捷更方便地查询到。历书千年不变的版式模样也难以被时尚人青睐。于是,各式日历、台历、挂历、怀历百变出新、精美绝伦,越来越压缩历书的生存空间。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真正让历书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的是,历书已不适应今天的生产、生活。虽然使用价值降低,历书的收藏价值却日渐显现。詹洪阁告诉记者,历书千百年连续印刷发行,从未中断,版本众多,自成体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有潜力的收藏专题。目前国内收藏历书的人还不多,大概只有几十人。
    詹洪阁透露,各类历书、年历、月历品种,如今已成为不少人收藏的对象。一些珍稀的历书,比如1944年出版的采用干支纪年的《甲申历书》,196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只有火柴盒大小的历书,目前市场价格不菲,且一路看涨。
    历书的收藏近10年来增值迅速,让人吃惊。比如,新中国初期的历书,10年前在古旧书摊上十多块钱就能淘到,而现在品相好的已要价三五百元。10年前詹洪阁花400元收购的黄色封面《洪宪元年历书》,因为是一本见证历史瞬间的历书畸胎,存世极少,现在的市场价格超过万元。此外,找不到历史年号的“错版”历书如《大清光绪三十五年时宪书》《大清宣统四年朱批时宪书》等,1998年都不过一二百块钱,现在也都涨到几千元。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展出的百年历书中,近几年历书多是无书号、无出版单位的非法出版物。这些历书的封面大抵是媚俗的玉皇大帝、福禄寿财、五子登科等图案,纸张和印刷也明显粗糙滥制。
    詹洪阁认为,历书发展有千年历史,蕴藏着大量社会信息和文化符号,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历书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