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高顺差问题诊脉 扩大进口是解决之道
    2007-01-11    记者: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讯 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较2005年的1019亿美元上涨74%,再创新高。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外贸顺差有短期因素的作用,但主要是由一些长期因素决定的。扩大进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裴长洪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所谓短期因素,是指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开始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投资增长受到一定抑制。同时,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其他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也都有相当大的涨幅,抑制了国内进口需求。而长期因素则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国际产业的转移。近10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期初级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产生的顺差。
    他表示,“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统计,就会发现,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近10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次是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因素。裴长洪表示,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现在我国一般工业品,尤其是消费工业品已经由供给不足转变为供给相对过剩,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则相对缓慢。国内资金供给也已经由紧缺转变为相对过剩,储蓄率近年来持续偏高,超过了投资率。
    而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美国市场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储蓄率却一直偏低,储蓄-投资缺口越来越大,形成对外部资金流入越来越大的依赖。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流入是以它的贸易赤字形式实现的。中美两国经济这样一种结构性的演变,是决定双边贸易中国一方进出口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国一方逆差变得越来越大的深层原因。
    三是我国的政策和体制因素。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以出口为导向,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改革了汇率制度,压低了原来高估的人民币汇率,有力地促进了出口。而进口却一直被放在从属的位置上,“奖出限入”的观念及影响到现在也还时时表现出来。
    1998年以后,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亦不旺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人民币长期坚持钉住美元。2001年底,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都使得我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
    裴长洪认为,这三个因素是有内在联系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美国消费需求旺盛和储蓄-投资缺口增大,为我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提供了机遇;而国家对外向型经济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又吸引了国际大量加工出口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反过来造成了我国对外需的依赖和内需的相对疲弱。
    对于解决外贸顺差,他提出了扩大进口的办法。裴长洪说,扩大进口是当前解决贸易顺差的办法之一,即采取“高出高进”的策略,在保持出口高增长的同时,相应地扩大进口,以更高的进口增速消除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海关总署10日公布,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8%,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2006年我国外贸比2005年净增加3387.8亿美元,超过1998年全年的进出口规模。2006年我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