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或放缓 转型不可等
    2010-07-01    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有媒体近日发表文章认为,近期的各项有关宏观经济的统计指标,不论是现行指标、同步指标,还是滞后指标,都预示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趋势已十分明显。”笔者认为,在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速度的起落应该是正常情况,不必过度反应,但是对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却不可有丝毫懈怠,更不能让一时增长速度的快慢干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大目标。
  没有以往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现在不知还有多少中国人衣食之需难满足。对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目标的中国来说,要让十几亿人都能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必须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里,总体上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年年月月都要高速增长着。从世界范围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自进入近代工业化大生产阶段后,似乎还没有谁能逃脱周期性繁荣与衰退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整体上一直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并且没有经历过经济衰退。但是正如经济学家刘树成在《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一书中所说“市场经济不是风平浪静的经济,而是波动的经济。”在此书中,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从历史数据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表现为三轮周期”。在这三轮周期,中国经济年增长率高的时候达到15%以上,低的时候不足4%。因此,对中国经济出现一时增长放缓现象的情况应该抱以平常心。
  但是,在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也不能仅仅消极地等待国际市场好转后,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以往30年,中国的GDP增长了好几倍,可消耗的石油、煤炭、金属矿石也成倍、成倍地增加;排进蓝天中“可吸入颗粒物”更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几亿农民加入了产业工人大军,只要挣到能“回家乡盖房,娶媳妇”的工资,他们可以接受任何艰苦的劳作。未来30年,恐怕国内外市场再不能成倍、成倍地增加能源和矿产资源供应了;中国的天空和山河也再不能吸纳那么多污染物了;“80后”、“90后”的农村户籍青年也不会接受父辈们那样的低工资了。总之,即使全球经济复苏,以往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也不能支撑中国经济像以往那样高速增长了。中国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惟一希望只能寄托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从发达市场经济体走过的路看,往往正是经济增长放缓,乃至衰退、萧条时期,是实现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时期。繁荣时期,大小买卖都能挣钱维持下去,政府不能强令依法经营,特别是遵守越来越严厉的环保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规的企业“关停并转”;而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竞争力差,不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将被自然地被淘汰出局。同政府“不是一刀切,也得切一刀”调控方式相比,这种方式的社会、经济要成本小得多。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必然减少,为降低工人失业对社会稳定的威胁,西方国家早期曾采取过扩大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的策略,而现在更多的是直接救济补贴低收入人群,维持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后种做法的经济效果和政治影响似乎更优于前者。
  中国在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又必须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情况下,可能也遇到就业方面的压力。有了八万亿的财政收入,钱不是问题。问题是钱该怎么花?是用建广场、给古人过生日办法扩大就业,刺激增长,还是用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国内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回升。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历史新时期,应该更多考虑采取后一种方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