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炒作要有市场思维
    2010-06-11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受国家重拳治理的影响,绿豆、大蒜等农产品商户恐慌出货,价格目前已大幅回落,市场正逐渐趋于正常。这一轮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但是,许多疑问仍在人们心头萦绕,久久不去。
  疑问一,此轮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到底有否游资充斥其间?对这一点,不仅民间人士判断困难,官方表态也前后不一。天气和灾害等因素,并没有导致所有农产品的全线上涨,只是个别品种价格异常,此举暗合了炒作的机理;但从大蒜之乡山东金乡县等地的情况看,又没有发现游资大量涌进的异常现象。国家发改委一开始就认定有游资炒作,并且明示要“严打”;但统计局和农业部则再三强调是天气的原因,强调农产品不具有炒作的特性,并且认为游资炒作不是价格异动的主要原因。这些现象和看法,直到今天仍然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疑问二,如何区分正常经营与“囤积居奇”?三部委严令查处农产品“多进少售“只进不售“囤积居奇”行为;但农业经纪人说了,农产品从收购、冷藏到销售,肯定有一个时间过程,也有一个买卖时机的问题。那么,保存多少才不叫“囤货”,什么时候出手才不叫“居奇”,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疑问三,即便有游资进入农产品市场,即便有人抓住了天气因素和供求变化大炒农产品,我们有没有比行政手段更高明、更富有市场精神的措施呢?对游资进入股市、楼市,人们都习以为常,但对所谓“囤积”绿豆与大蒜的商户,我们为什么大动干戈,有些地方政府还组织大量调查人员、甚至不惜动用警力?价格反映的其实是市场的供求情况,只要无人强买强卖,也无人弄虚作假,那么,政府这种反应是否过激了呢?
  有人会说了,民以食为天,都“天”大的事了,政府能不管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政府是管对了,也的确该管。但话还得说回来,市场本身就有自动“补位”的能力,百姓历来也有水路不通走旱路的天性,绿豆太贵,人们不吃就是了,没听说不吃绿豆会死人的。政府如果反应过激,有时会妨碍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
  平心而论,笔者并非鼓励炒作。只是,现在炒股不犯法,炒房也可以,为什么炒农产品就如犯“天条”呢?这是许多涉农商户最不明白的地方。严格来说,只要搞的是市场经济,我们就无法改变资本这种逐利的天性。政府要考虑的,是这种炒作有没有触犯法律,有没有妨碍公平,有没有危及民生。然后在这种前提下,做一些法律规定和制度设计的事,以便为自己日后的行为提供依据和支撑。
  最理想的手段,应当来自一种市场思维。遏制炒楼时,我们会用信贷与税收等手段。遏制农产品炒作时,我们虽然没有必要为每一种产品都建立国家储备,但在市场价格高企时,完全可以动用政府的渠道、财政的资金,高价收购被炒家垄断的产品,然后抛售借以平抑市场;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利用对冲机制化解市场风险。
  总之别忘了,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市场手段,是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前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