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利用好资本市场
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思考之三
    2010-05-18    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笔者认为,这种方式能更大地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为民间投资大规模投向大项目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应该是鼓励民间投资重要形式。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增加物质产品和服务供应,改善人民生活,政府开始允许,乃至鼓励百姓从事个体经营。起初这些个体户还谈不上是什么企业,随着对雇用工人人数的放宽,逐步形成了“大碗茶”“傻子瓜子”之类的民间企业。
  尽管当时的民营资本没能力兴办大型的现代工业企业,但在当时从钢铁、汽车到百姓早餐的包子、油条都普遍供应不足的短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仍得到蓬勃发展的机遇,掘到了“第一桶金”。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中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出售等形式对国企产权结构进行改革,由此催生了现代工商业中具备相当规模的现代民营企业。
  经过30年发展,不少中国民企已经成为而立之年的“壮汉”。在资金方面,不用说几千万元的顶级跑车,上亿元的私人飞机,就是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整座的沃尔沃汽车厂都买得起;在人力资源方面,本土的、海归的高端人才都能招致麾下。在一般竞争性行业里,民间投资已能承担兴办、经营大型现代企业的实力。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不仅能向人们提供足够的包子、油条,传统制造业和原材料行业还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要鼓励民企扩大投资,为过剩的流动性找出路,不能靠民企建新点,铺新摊,主要是让国企逐步淡出,为民间投资腾出空间,具体方式就是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
  正面临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也正需要民间投资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将国有资本置换出来去完成更重要的使命。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虽然规模大,产能过剩,但核心技术往往告缺。中国制造的电脑里多数装的是“奔腾的芯”;中国研制的先进飞机要靠进口发动机推进;特别是关乎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前途的核心“低碳”技术大多还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这些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长期的大量投入,商业风险很大,即使没有“玻璃门”、“弹簧门”,以目前民企的实力恐怕也无意,更无力进入,只能仰仗国有企业作为中坚力量。
  还要特别提及的是,30年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事业等外在环境的改善,目前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企经营状况已大大改观,随着国企上交红利制度的推行,有可能成为政府的财源。因此,国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不应该再靠“贱卖”“送光”的老办法。此外,经过优胜劣汰的洗礼,目前国企的规模也都比较大了,内部人持股、经理人收购等办法恐怕在很多情况下也不适用了。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国有资本和民间投资间的交易,应该既可促进民间投资,又能保证国有资本不受损失。
  问题是,我们的资本市场在制度设计、监管措施等方面,准备好了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