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因何看中“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2010-03-15    作者:王龙云    来源:经济参考报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为TPP)首轮谈判15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开启,来自美国、智利、秘鲁、越南、新加坡、新西兰、文莱以及东道主澳大利亚的经贸官员将出现在谈判桌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出席美国进出口银行年会时表示,TPP的谈判结果将为21世纪贸易协定提供一个新标准——不仅有利于(美国)工人、商业和农民,而且“会与我们最为珍视的价值紧密相连”。
  奥巴马如此高调地评价一个尚不为人熟知的区域贸易协定,听起来似乎有些突兀。不过,若将这番表态与近来奥巴马提到的“五年内出口翻番”这一口号联系起来考虑,就会发现美国已将未来出口战略的重心锁定在亚太地区。
  从奥巴马发表任内首份“国情咨文”后,人们发现华盛顿在推进自贸协定进程的态度上发生了由冷到热的转变。外电报道称,白宫将在今年年内推动美国与哥伦比亚、韩国和巴拿马达成曾被奥巴马“束之高阁”一年之久的自贸协定。奥巴马本人也公开表示,在其他经济体推进自贸谈判之时,美国坐视不理只会“令我们失去创造就业的机会”。
  停滞的自由贸易协定进程得以重启,与奥巴马将出口促进战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不无关系。为了将美国经济由“消费驱动”转为“出口驱动”,奥巴马政府今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融资快捷、审批便利等一系列刺激措施,还在11日宣布成立“出口促进内阁”和“总统出口委员会”。有分析指出,这些举动暴露了美国出口战略的终极目标——以不断扩大的出口拉动国内就业,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可靠动能,以及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确保美国的优势地位和影响力。按奥巴马本人的话说,上述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21世纪仍是“美国的世纪”。
  再说所谓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是一个在2005年6月由新西兰、智利、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签订并生效的经贸协定,成员国之间彼此承诺在贸易、服务与投资等领域相互给予优惠并加强合作。奥巴马选择这样一个“小圈子”作为战略突破口,后者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从经济发展需要来看,亚太市场是奥巴马实施出口立国战略的重点,也是其兑现“五年内出口翻番”这一诺言的明智选择。有人测算过,美国出口五年内翻番,意味着出口年增幅要在15%以上。鉴于欧元区未来几年都要和高赤字、高失业率作斗争,其他几个亲美的贸易伙伴(如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和英国)也有心无力,亚太地区于是成了首选之地。正如美国贸易代表罗恩·科克所言,至少在2015年前,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将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而建立伙伴关系(TPP)将确保美国在这个富有活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战略角度看,美国积极推进TPP,似乎是在“亡羊补牢”。小布什政府曾对亚太区域内部经贸合作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应迟钝,对美国出口造成了消极因素,现在奥巴马高调介入TPP,就是要扭转日趋不利的局面。据报道,亚太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合作自亚洲金融危机后明显增强,如今已建立包括“10+1”、“10+3”以及“10+6”等多种机制,还有170多项特惠措施得到落实,但美国在该区域的贸易份额却在下滑。美国副贸易代表季米特里奥斯·马兰蒂斯就曾发出警告,美国正面临着被排除于亚太(经济发展)之外的恐怖未来。
  目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影响力尚不足以在亚太地区呼风唤雨,但其未来前景却难以估量。有报道曾援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话说,在美国的积极参与下,更多亚太国家将表达加入意愿,未来的TPP有可能发展成为涵盖亚太经合组织大多数成员在内的一个自由贸易区。如果被李显龙言中,这一趋势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总之,对美国而言,这更像是一件一举多得的美差。往浅了说,美国此时高调介入,既可在谈判中发挥主导作用,又可借机重新梳理美国与其他亚太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往深了说,美国投入精力发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将之打造成一个大规模、大范围和高标准的经贸平台,一可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起到制衡作用,削弱中国经济在该区域的影响力;二可在未来数年内为其经济向“出口驱动”转型奠定坚实基础,三可适时适度地架空“人多嘴杂”的世界贸易组织,在“多哈回合”谈判桌前底气将会更足一些。
  相关稿件
· 家居流通业两巨头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9-02-25
· 佐利克:世行愿与中国加强合作伙伴关系 2007-10-26
· 欧盟与巴西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07-07-06
· 第五次中日经济伙伴关系磋商在京举行 2006-12-21
· 中非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200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