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未到乐观时
    2010-01-26    作者: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洪看美国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警告,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异常脆弱,不排除再度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世界经济有陷入“W”型衰退或“双底”衰退的可能。
  林毅夫并不是近来发出这一警告的惟一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总裁费尔德斯坦等知名人士近来也有类似研判。在当前全球经济向好发展、乐观情绪占据上风的情况下,这种警告正当其实。
  在目前微妙情况下,究竟该如何认识世界经济?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失去信心又不掉以轻心?笔者认为,必须全面看待世界经济走势,卡恩近来的一句话或许就可作为注解,那就是当前经济复苏“强劲出乎意料,但疲软也是事实”。
  “强劲”,是指经济复苏势头要好于预期,尤其是与去年初的直线下滑相比。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就指出,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的实施,“危机最尖锐的阶段已经过去,世界经济正在复苏进程中”,此前的信贷市场冻结、资本流动全面倒转的极端情况已不复存在。
  从数据来看,按IMF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可望增长3.1%,世行的预测则为2.7%,这都要大大好于去年的负增长。
  但“疲软”也是不争的事实——不仅短期走强难度颇大,而且还风险重重。
  首先,存在通胀风险。为应对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庞大的开支计划,各国利率都降至历史罕见的地位,这促成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但这也累积了恶性通胀的风险。
  其次,存在驱动力不足的风险。在许多国家,增长是“政府驱动”刺激经济的结果,个人消费并未有效激活,一旦政府不得已而开始实施“退出战略”,经济复苏进程将可能缺乏驱动因素而出现逆转。
  再次,存在高失业风险。以美国为例,最近的失业率都维持在10%的高位,这成为奥巴马支持率下滑的最重要原因。就经济层面讲,失业居高不下,势必遏制消费,进而又损害经济复苏的努力。
  此外,在许多国家,银行的坏账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还未完全挤出,新的资产泡沫则开始显现,迪拜的债务风波和希腊、墨西哥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则提醒人们潜在的金融风险,这些都为经济可持续复苏带来了变数。
  林毅夫就指出,重建经济和就业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我们不能期待一夜之间就从这场深刻而痛苦的危机中恢复元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警告,现在就断言美国经济已实现持久复苏还为时尚早,而且,尽管经济再次急剧下滑可能性很小,但“双底”衰退的可能性尚不能排除。
  所有这些问题,其实又都指向一个核心的因素,那就是实施“退出战略”的时机。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如果“退出战略”实施过早,即在私人消费和投资尚未能有效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之前实施退出,经济复苏将可能因此而夭折。
  按照推测,如果这样,发展中国家今年经济增幅将可能只有5.1%,2011年只有5.4%,一些国家则可能在“未来一个或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虽然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负增长,但其他国家二次探底,势必也会拖累中国经济的走势。
  但假如“退出战略”过晚实施,风险同样存在。世行就警告,如果不能及时实施“退出战略”,届时庞大的货币供应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通胀,并形成新的资产泡沫,这随即又会迫使一些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由此带来的结果,“将是新的经济衰退”。而在一些新兴经济体,“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就已经产生泡沫”。
  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有泡沫,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虽然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泡沫还不明显,但世行《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的主要作者安德鲁·伯恩斯就明确表示,中国经济已显现出“泡沫的信号”,“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这或许也正值得我们有所警惕。
  世界经济的巨轮虽已驶离最危险的港湾,但用林毅夫的话说,目前仍航行在“未知的海域”。在经济呈现向好发展的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决策者理应保持坚定的信心,但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防患未然,避免世界经济真的滑向新的衰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