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考核机制转变传统政绩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谈(之二)
    2009-12-10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是今年以来中央政策的一个新亮点。前不久出台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及中组部为之制订的三个配套“办法”,目前各地正在贯彻执行。在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干部作风不断强化的今天,干部考核机制的完善,是改变传统政绩观的重要契机。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人一直迷恋GDP,忽视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并且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干部考核体系里,我们看到群众意见、群众评价的权重增加了,考核环节里突出了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两项,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从注重GDP,到全面衡量经济各种指标,到讲求绿色发展、强调社会经济文化总体协调,我们对政府官员与领导干部的考核走过了一段由迷惘到觉醒的路。今天,我们在“以民为本”的道路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我们深知,没有群众的首肯,工作再多也是白搭;没有群众的满意,政绩再大也等于零。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判政府的工作,就使得我们的政府工作更加贴近民生、体现民意。
  我们看到,许多地区在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了很多经验。浙江湖州市取消了干部考评中的GDP指标,强化了经济综合实力、群众生活水平、社会协调发展等指标考核,并将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被专家学者称为“湖州样本”;云南省则将干部考评量化为具体分值,工作实绩权重为60%,民主测评与民意调查权重为40%。这些事例,都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果说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话,那么,考核主体的多元化与中立性可能是当务之急。比如,让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介入、易地审计避免“属地忌讳”等,就可以很好地避免人为的袒护或干扰,保证考核结果的科学与公正性。
  当然,有人会担心,评价体系完善了,但评出的结果会有用吗?这就牵涉到考核体系与干部任免机制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在需要一条高效的官员约束机制的同时,也需要一条严肃的官员退出机制。考核结果如果对官员不利,那么,不管谁来说话都不行,该下则下,绝不含糊。这才能体现考核体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对官员行为产生真正的约束或鞭策作用,也才能让过分倚重人员治理的“吏治”结构,尽快向注重制度治理、法制治理的组织结构转变。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内部结构的过程中,一个有能力、高素质和负责任的政府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充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在市场失灵的时候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这样的政府,没有完善、科学的考评与任免机制是锤炼不出来的。换句话说,一个清明高效、百姓拥护的政府,将是稳定的前提、发展的保证、和谐的动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