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中国观”与“中国策”脱节
    2009-11-24    作者: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中美历史交往上,有几次领导人的访问,影响无疑是划时代的。比如,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间尘封二十余年的大门,世界大三角格局诞生;邓小平访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起飞——中美关系由此进入“蜜月期”。奥巴马访华,会否成为一个新的历史里程碑?
  作为首位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所到之处,都会刮起一股旋风。但领袖魅力最多起到两国关系润滑剂的作用,中美合作能否得到深化,归根到底,取决于领导人的远见和最后落实的政策。
  就美国来说,这可简单概括为奥巴马的“中国观”和“中国策”,前者是表面的,后者则是实质的。从目前来看,较之于以往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中国观”是值得称道的,但“中国策”则似乎依然含混。
  在许多公开场合,奥巴马对中国不乏尊重和亲近。在最近访问亚洲和访问中国期间,奥巴马一再强调,美国“不会遏制中国”,“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可以加强国际社会的力量。”
  在上海,他引用孔夫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寓意中美应该汲取历史教训。这让我想起他在今年夏天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演讲中引用孟子的告诫:“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奥巴马曾说,美中目前的任务,就是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避免猜疑和分歧的茅草将道路堵塞。
  从奥巴马上述“中国观”可以看出,他的魅力也确实有其必然性,这不仅在于他有演讲天赋,而且他还尊重其它文化,并富有远见。布鲁金斯学会华裔资深研究员李成就对我说,奥巴马确实跟其他美国总统有很大差别,这或许也跟他是黑人后裔、曾在亚太成长的背景有关,他因此更具有平和开放的心态。当然,中国的逐渐强大,也加快了美国人对华思维的变化。
  但正如英文中有句谚语所说:“从言辞到行动,总有很长的距离。”在世界的外交史上,行动的重要性总是更甚于言辞,中美关系能否在新时期少些波折并更上一层楼,奥巴马有远见的“中国观”是一个基础,但更关键的,则在于美国的具体行动,即奥巴马的“中国策”。
  应该说,奥巴马的相当部分“中国观”都化成了“中国策”,但也很显然,在一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奥巴马的政策依然是含混的。在经济问题上,中国是美国第一债权国,但美国并未能消除中国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在军事上,美国虽然言辞悦耳,但未改变对台售武政策,也未停止在中国专属经济区的监听;此外,美国尚未停止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美国同时在大力发展与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印制华”的战略相当明显。
  当然,对美国的部分举动,中方也需要理解,比如,有些政策是奥巴马面对国内压力的不得已之举,或者改变既定政策需要一段时间;但有些,奥巴马未必就不是有意而为之,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既想拉拢中国,让中国之力为美国所用;另一方面,尽管奥巴马再三澄清,但美国未必就没有遏制或延缓中国崛起的打算。
  如果说,上述结论是中方可能的误判,那奥巴马政府就应采取实际行动,消除中方的猜疑,增加彼此间的战略互信。对中美两个大国来说,有些利益摩擦是正常的,但如果缺乏战略互信,最终就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从这点看,奥巴马引述孟子的话,其实也是别有深意并富有远见的。 
  在奥巴马这次访华中,中美达成广泛的合作协议,让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但这些有形的具体成果,对正处于历史新起点的中美关系来说,可能都还是微小的;最大的成果,应该是中美能否借此建立真正的战略互信,或者退一步讲,为增强战略互信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奥巴马切实将言辞中的“中国观”转化为行动中的“中国策”。 
  当然,误判往往都是双向的,在美国需要自省和改进的同时,中国也需要有相应富有远见的“美国观(策)”和“世界观(策)”,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和平发展或中国和平崛起,不仅仅是一种谋略,而是一种战略,这不是零和博弈,世界将从中国发展中受益。

(本报记者刘洪11月23日发自华盛顿)

  相关稿件
· 中美经济关系 解铃还须系铃人 2009-11-19
· 中美关系"三十而立" 从新起点确立新定位 2009-11-19
· 奥巴马访华获三大成果 中美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 2009-11-19
· 透析中美关系关键词 2009-11-19
· 奥巴马: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对两国未来至关重要 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