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何必全球共此时
    2009-10-29    王龙云    来源:经济参考报
    挪威央行28日宣布,将该国隔夜存款利率由1.25%升至1.5%,成为欧洲加息先行者。此前一天,印度刚刚提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而以色列和澳大利亚两家央行则在更早之时率先加息。古人仅凭一叶落就可知秋,如今这么多活例子摆在眼前,难道全球加息潮真的说来就来?
    见微知著是好的,但现在就下结论似乎为时尚早。
    概而论之,以色列、澳大利亚、印度、挪威四国在货币政策上先后有所动作,共同点大致有三:一是本轮全球性经济衰退对其影响有限,二是本身经济增长步伐相对强劲,三是通胀苗头提前显现。相对可靠而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上述四国率先加息及提高准备金率的“本钱”,而预先防范已有走高苗头的通货膨胀,则是其“先走一步”的客观需要。
    放到全球来看,上述四国的共同点并不具备普遍性,特别是以美国、欧元区、日本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目前还很难做出跟风加息之举。
    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依然按兵不动。按其官员的表述,由于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目前执行退出策略时机未到。一则欧元区和日本经济虽有好转,但充其量也就是刚刚走出“最黑暗的时刻”,未来前景也只能以谨慎乐观加以评价,二则通胀风险仍潜伏于中长期之内,尽管目前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范围,但其兴趣点依旧停留在如何把复苏“嫩芽”培养成才之上。
    汇率问题同样令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利率上不愿轻举妄动。近期美元对欧元、日元的比价持续下跌,已威胁到出口这个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所依仗的增长引擎,欧洲、日本官员为此相继发出了“稳定美元”的呼吁。如果此时跻身加息行列,只会给本不稳固的复苏态势增加变数,从而招致来自内部的严厉指责。
    对美国来说,近期加息的理由更不充分。根据美联储21日公布的“褐皮书”报告,目前美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活动呈现稳定和改善状况,但个人消费支出依然不振,信贷依旧紧缩,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各地区的物价和工资上涨压力都不大。“褐皮书”报告是美联储货币制订政策的重要参照,很多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在11月3日至4日举行的最新一次例会上宣布,维持当前利率水平不变,以支持经济复苏。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日表示,将在美国经济情况取得足够进展时收紧货币政策以遏制通胀抬头,美联储内部也就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和方式进行过讨论,但其表达的潜台词却是目前不动为妙。更深的一层含义是,所谓的“退出策略”,其实有多种方式,就其效力而言,加息对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说无疑太过激进,操作不当很可能伤及复苏,而利用市场操作工具回收前期注入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逐渐缩小其资产负债表规模,或许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由此可见,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近期都难以加息。有分析认为,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加息通道,要等到明春才能见分晓。因此,目前这个所谓的全球加息潮似乎难成气候,即便再有若干中小经济体加入,也称不上壮观,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依旧停留在“青萍之末”的水平上,还是留给敏感人士以此浮想联翩好了。
    回想已结束一月有余的G20匹兹堡金融峰会,领导人们达成的共识仍在耳畔:短期内要避免退出机制,但应着手准备退出策略;各国要根据本国情况制定退出策略,同时要协调一致。这已然表明了各国对待退出策略的态度,在退出时间上不搞“齐步走”,在退出方式上则提倡“自选动作”。
    就中国而言,日前举行的国务常务会议已经强调,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思说的已经很直白了,还有必要去猜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