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还是通胀恐慌
    2009-06-19    老箪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最新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可以明确得知,中国近期不会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原因就在于,对于目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央政府还是持相当谨慎(在一定程度上也还乐观)的态度。总体的判断是这样的: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同时,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还比较困难。出口下降、产能过剩、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财政收支矛盾和就业困难等问题尚难根本缓解。特别是国际经济走势还不明朗,外部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金融领域还存在潜在风险,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结论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
    复杂局面已经形成,其中大有争议的就是关于通胀的针锋相对的说法及市场的现实表现。如果从连续下滑的CPI和PPI来看,中国至少现在远不是担心通货膨胀的时候。“通胀即使要来,也在两三年之后”,这种观点有相当多的支持者。问题是,在经济实际还处于萧条之中时,全球的证券、大宗商品期货等资本市场已不同程度地热了起来,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石油,在3个月内价格从不到40美元飙升至70多美元。在市场需求并没有大幅增长的前提下,油价短期飙升的合理解释就是美元疲软,而美元的所谓疲软,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各国央行普遍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宽裕的流动性在全球游走。在国内,关于炒金、炒楼的消息开始多起来了。房价的居高不下,地产股的一路走强,在刚性需求并没有大量显现的情况下,只能解释为是投资性行为所致。而这一轮投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乐观判断,更多的是对通胀的预期。
    现在的问题是,通胀预期在什么时候以及什么程度上就演变成了通胀恐慌,而通胀恐慌在多大程度上会将资产价格推升至“噩梦成真”的地步———通胀已经发生,而经济没有增长,这就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经济滞胀。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各国政府和央行能否“放收自如”,起码先表示出能遏制通胀的决心。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通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市场普遍担忧各国总计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带来通胀。前些时的G8财长会上,虽然多数财长认为目前就取消财政刺激计划为时尚早,但各国财长已决定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开必要的分析工作,来协助各国“退出策略”的实施过程。让我们相信中国的央行同样会关注通货膨胀问题,也有能力应对货币的收放,在通胀的预期变成恐慌之前。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