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华不友好广告凸显狭隘民族心态
    2009-06-16    本报记者: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期《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一幅近一个整版的广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又是批评中国的,标题是“又一场信贷危机”———广告是指桑骂槐,以当前美国的信贷危机指责中美贸易失衡给美国埋下新的隐患。
    广告的正上方,是一张标署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签发给美国人的信用卡,左上角自然是代表中国的五星红旗,信用卡的户主名一栏则标注着“你的孩子的名字”,下面则是一系列的“控诉”:
    “在过去10年,我们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增加了300%多,每年超过2500亿美元。这种失去控制的贸易不平衡,使得中国成了我们的债权人———中国得以敛聚了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我们使美国的未来几代人的命运,处于中国债权人的掌控之下。”
    “贸易不平衡存在,不是因为中国比美国更会制造产品,而是因为中国政府倾全力鼓励出口,并通过操纵货币、高关税和费用、企业或产业国有、非法补贴、猖獗盗版、在其他市场倾销产品来阻止进口。”
    “然而,我们的政府仍未采取必要步骤来阻止这种掠夺行为。尽管誓言采取强硬行动,奥巴马政府近来拒绝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
    真是“血泪控诉”!但仔细看看广告刊登者的大名,似乎也就见怪不怪了。刊登者是美国商业和工业理事会,这是一个极端保守的商业组织,代表的是部分中小企业的利益。该组织一直是美国反对自由贸易的忠实拥趸,并是“购买美国货”等保护主义条款的积极鼓吹者。该组织的宗旨,也写得很明了、很醒目:“为美国公司而战,为美国人就业而战”。
    但为美国公司而战,为美国人而战,中国和中国企业就是原罪吗?在美国,美国商业和工业理事会自然有刊登广告的自由,但广告能否打动人、能否有说服力,则不是它单方面能够决定的。
    美对华存在庞大贸易赤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中方有责任,美方也有责任,解决的途径,就是中美都抓住时机、进行经济转型,美国必须提高居民的储蓄率,改变过度借贷消费的习惯;中国则必须加大刺激内需,使经济由出口驱动转为内需拉动。
    而这则反华广告的“血泪控诉”,其中的一些指责是相当片面的,它只看到了美对华贸易赤字,未看到美国对华贸易规模,尤其是出口的增幅。以美中贸易委员会统计的数据,在2000年至2008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了341%,大大高于同期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出口增幅的60%。美国政府官员也多次表示,中国是美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美国经济的复苏也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
    至于中国是否是汇率操纵国,一直是美国一些人对华施压的筹码。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上任前曾说,中国政府操纵了汇率,结果是什么?各方诧然,美国外汇市场也发生剧烈波动。在当前金融危机为首要挑战,美国有求于中国的情况下,许多美国媒体也指出,重提人民币汇率“不合时宜”。鉴于此,在4月提交国会的报告中,盖特纳明确表示,尽管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但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并且在积极增加人民币的灵活性。
    而且,在世行担任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也对我说,继续炒作人民币问题反而会让危机更加严重。在林毅夫看来,中美两国经济失衡的问题,不是汇率造成的,而是结构性的问题。如果人民币真大幅升值,中国经济会面临重创,美国进口成本也会增加,也会加剧美国的危机。
    其实,归根到底,美国的这则反华广告,实质就是保护主义。在这则广告下方是三大诉求:结束信贷危机,加强规则落实,确保美国强大。美国强大未必就是坏事,毕竟这个世界不是“零和”的世界,正是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才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受池鱼之殃;美国经济早日复苏,也有助于其他国家经济走出困境。但美国强大,必须建立在不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中国人头上,并以此挥舞起大棒,不仅不合乎情理,也与当前时代格格不入。
    (本报记者刘洪6月15日发自华盛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