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会不止在“抄底”
    2009-05-18    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关让中国资本到海外“抄底”的呼声不绝于耳。笔者认为,中国应该抓住的机会主要不是乘机买点便宜矿产、资产,而是在可能出现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中占得先机,求得更有利的地位。
  现在人们普遍把一个经济体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是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定义为经济衰退,而在传统上,中国经济学界称之为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西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说,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使然。但是由于这个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具体形式、范围、程度不同,所以有时经济危机是局部的、短期的,有时则是波及整个世界的,持续较长时期的结构性危机。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各个经济体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程度不同,或者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同,往往会带来实力地位此消彼长的变化,引起世界经济整体格局的调整。
  1929至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德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化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实现了重工业的快速增长,为其发动世界大战打下了物质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苏联获得了大国崛起的良机,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和西方的资金、技术资源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短短几年间其工业产量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改变了与西方的实力对比,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破坏了西方国家建立在廉价能源基础上的经济结构,引发了长期滞涨局面。由于日本能更快地调整结构,实行“减量经营”,顺利实现了由高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转变。1973至1978年间,西方五大经济体中,法国经济年均增长为2.5%、美国和西德为2.3%、英国0.9%,日本则以4%增长速度,成为高价能源背景下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并让自己的汽车、家电等产品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明显竞争优势。
  此次西方的经济衰退是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间严重失衡所引发的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从目前情况看,衰退过后必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艰苦的结构性调整期。在结构调整期内,世界经济格局很可能又出现一番此消彼长的实力对比新变化。
  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还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准备进入城市。显然,他们不太可能从事编软件、点鼠标的工作,洗头、洗脚、烤羊肉串也难以吸纳这么多劳动力,因此制造业仍将继续担纲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国经济总量已接近居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由于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远高于日本,所以中国工业生产总量应该已经高于日本;在西方经济普遍衰退,而中国“保八”信心不断增强情况下,中国工业产出量肯定进一步缩小与居世界首位的美国的距离,假以时日,极有可能赶上美国。因此在规模方面,可以不用为中国工业在世界上的实力地位操太大的心了。但是从工业发展的质量方面看,如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能耗、重大工装设备自给程度等,我们的现状还远未如人意。
  此次西方的经济危机,不仅金融业遍体鳞伤,制造业也遭受重创,大汽车企业焦头烂额,一些电子巨头的日子也不好过。对西方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向,目前还难下断语。但无外乎两种可能,一是重振部分工业制造业,减轻对虚拟经济的依赖;二是压缩、转移确实难恢复竞争力的传统工业制造业。在中国为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效情况下,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提升工业制造业发展质量,从而提升在世界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对于在西方走下坡路的产业,中国是请进来,用自己的土地、环境、廉价劳动力和市场资源,特别是资金资源,助其重生,自己落点加工费;还是趁对方“钱紧”,而中国“不差钱”的时机,咬牙拼一把,取而代之?对西方具有传统优势,可能进一步巩固加强的产业,中国是像当年造“大飞机”那样半途而废后就根本放弃,还是争取缩小,至少不拉大与他们的距离?
  实际上,中央推出的经济刺激措施和各项产业振兴规划中,在强调保增长、共克时艰的同时,也提出着眼未来,转变增长方式,改善经济结构的种种要求。笔者想提醒一句的是,各地政府,各企业在忙着争资金,上项目的同时,要多看一步,多想几招,想着危机过后的长远发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