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承诺虽好重在表现
    2009-04-08    王龙云    来源:经济参考报
  伦敦金融峰会誓师已毕,向全球性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吹响战斗号角的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各自重返火线。与上次的华盛顿峰会相比,国际社会在这次誓师中看到了更为强烈的协同作战、共克时艰的决心,以及平衡各方战略意图的行动方案。
  虽然依旧被习惯性地贴上了“妥协产物”的标签,但伦敦金融峰会所取得的成果似乎在实用主义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步尽管不大,且略显瞻前顾后,但大方向是正确的,为G20今后更进一步的协调行动奠定了基础。会后发表的声明说,面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必须携手合作,采取全球性应对措施,这样的表态真实地反映出全世界人民期盼共度时艰、经济复苏之情。声明所列承诺和举措的实际效力虽有待验证,但在当前紧迫形势下,G20能以“一个声音”阐述救市方略,确有鼓舞人心、安抚市场之功。正如英国《每日电讯报》社论所言,“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并未拿出经济复兴的宏伟计划……但这次聚会留下的一大财富,便是各国领导人的乐观合唱,某种程度上恢复了遭到重挫的全球信心”。
  从声明针对金融监管、经济刺激、反对保护主义以及重建国际金融秩序所提及的各项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次峰会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各方的利益诉求,显示出了与会者的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博弈功力。我们同时还应看到,在顺应大势的各方妥协当中,孕育出的自然是知易行难的成果。
  首先,由于欧美在峰会前就存在经济刺激和金融监管孰先孰后之争,加之新兴经济体又普遍存有增强国际话语权、改革现行国际金融秩序之心,令本次只有4个小时的首脑会议承载了太多使命。只有搁置分歧、相互妥协、求同存异,本次峰会才会取得若干顺应大势的妥协性共识。这些共识虽然无法满足与会各方的全部利益诉求,但其中的积极因素得到了各方认可,并在有分歧的问题上为各方今后继续讨价还价提供了契机。对于二十国集团这样一个国际论坛性质的组织,既可将其理解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圆桌峰会,又可当成新形势下的南北对话。因此,在伦敦金融峰会上取得如此成果,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考量,已经超过世人对它的普遍预期,完成了其肩负的历史使命。
  其次,由于本次伦敦峰会有意从技术上规避敏感问题,因此很多成果若要付诸于实践,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无论是加强全球金融市场监管还是对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本次峰会都给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答案,比如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金融稳定论坛,肩负全球金融监管的预警及统筹之职,以及将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体系等。不过,很多成果进入操作层面就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摩擦和争执,比如各经济体在加强监管后的全球金融市场上、在调整投票权后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甚至是在未来面临保护主义严峻挑战的国际贸易中,如何维护本国利益并协调与他国的政经关系,都是摆在G20每一个成员面前的棘手问题。
  再次,伦敦金融峰会所获成果的知易行难,将更多地会体现在各成员信守承诺、履行约定的实际行动中。在本次峰会上,二十国集团就涉及全球经济、贸易及金融监管等多个方向的热点问题达成共识,并向国际社会发出承诺将在抗击金融风暴、重建金融秩序,挽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承担相应责任。只有将这些共识一一落实,把这些承诺一一兑现,全球经济才有可能尽快走出衰退,一个健康的国际金融体系才得以重建成功。但并不是所有的G20成员国都能践约履诺,某些本该承担“大国责任”的经济体以往的表现令人难以启齿。在抗击本轮数十年不遇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时,它们不仅未给其他经济体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而且还时不时地在背后打冷枪。世界银行说,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仍在耳畔,但从那时至今,G20中的17个成员推行了总计47项限制贸易的措施。
  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又是本轮金融危机的策源地,美国自然有无法推脱的“大国责任”。在去年美国大选之时,当时的民主党候选人、现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向美国选民大声疾呼“Yes,we can”,在本轮伦敦金融峰会结束后,低姿态的奥巴马又冲着镜头摆出了一个“V”。但愿几个月后,世人可以看到奥巴马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信心和希望,还有对美元信用的维护和对伦敦共识的尊重。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