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办如何才能“不折腾”
    2009-02-06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自从潍坊市政府撤消了几个驻外办事处之后,半个多月来舆论的叫好声一直不断。舆论为什么会一致叫好呢?原因很简单:随着时代的变迁,驻外办的功能已严重错位甚至异化,再存在下去,无异于瞎折腾了。
  计划经济时代的驻外办确实功不可没。即便到了现在,在解决部分农产品的销路、为某些资本寻找合适落脚点等方面,驻外办也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来说,驻外办的“进化”已经落在时代的后面,当初许多合情合理、名正言顺或不得不做的事情,今天已变成越俎代庖、尸位素餐或不伦不类。地区性的驻外“使馆”、地方领导的“行宫”、腐败的“窝点”、外放的“红顶商人”,就是舆论对今天驻外办的普遍看法。最重要的是,这些驻外办既占用了大量事业编制,也耗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驻外办每年按100万元的保守花费计算,北京现有大大小小的“驻京办”每年的全部经费就在200亿元以上。
  对于这种局面,许多地方政府并不是说一点察觉都没有。之所以一直听之任之,除了削减起来伤筋动骨牵扯面太大之外,还有三点原因在左右着他们。
  一是对特权的过分迷恋。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习惯了天天有人前呼后拥,有人环伺呵护,因此他们到了管辖区外会显得很不适应。而各种驻外办,在给到访领导安排食宿行程和车马轿辇上,会比一般人更熟稔、更熨贴和更及时,况且偶尔还可以“跑部钱进”,所以领导们也就离不开他们。
  二是国人性格弱点使然。万事不求人,求人莫如求己,这是中国人的普遍处世哲学和性格特点。驻外办的人员通过长期的公关活动,积累了不少政府部门的人脉资源和所在地区的信息资源,能使自己的同胞或父母官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到还是有“自己”的人好办事。
  三是有些驻外办已几可自食其力。地方政府要让马儿跑,但有时也管不了马儿吃没吃饱,所以很多驻外办都主动做起了一些小买卖。尽管官商不分、身份错乱,但其生存却也因此不成问题了。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特别是随着财政预算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驻外办的许多功能将会逐渐交给社会,驻外办这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最终将会消失。目前的过渡阶段里,恐怕应从收敛自己做起:
  明确职能,规范行为。既然是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享受财政支持,驻外办必须在地方政府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开展活动,不能到处伸手,更不能越权行动,一切应以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需求为宗旨。要剥离经营机构,杜绝亦官亦商行为,财力不逮处,该精简就要精简,绝不可盲目扩充人员。
  管好财务,清楚收支。驻外办不能因为身处“飞地”而胡作非为,也不可乱糟蹋纳税人的钱。当地财政部门在向人大述职时,应该有驻外办的收支情况报告。香港驻京办人员自掏腰包资助在京香港人的事例,应该成为内地各种驻外办的清廉典范。
  逐步收编,最终取缔。近几年来,有些地方政府公开出售了一些驻外机构,或者陆续缩减驻外机构数量和规模,这是一种明智且顺乎潮流的做法。应该看到,与外界交往固然重要,但做好自己的事情,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是地方政府最最重要的工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