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30年只是“上半场”
    2008-12-19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对一个人来说,30年足以让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一个霜鬓学者,也足以让一个孔武壮汉变成一个沧桑老人。
  对历史来说,30年虽在弹指间,但我们却也仿佛看到了一种生命嬗变的年轮——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空前繁荣、综合国力日趋强大、政府执政渐见成熟。亲身见证并参与这样的改革过程,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荣耀,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种幸运。
  许多人都倾向于这样的说法:30年改革最根本的手段,同时也是最大的成就,就是选择了两条路径:一条是把作为个体的“人”从否定个性、一大二公的社会形态中解放出来,充分调动和释放了每个人的积极性,解决了发展的内因即市场主体问题;另一条是“摸着石头”走向“彼岸”,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解决了发展的外因即环境和制度问题。前者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承认和恢复了人的“经济人假设”,最后达到“经济人”与“社会人”的高度统一;后者则是对改革方向不断修正直至确定终极目标,今天也还只是刚刚破题,言功德圆满还为时尚早。
  人生来就有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这种“利己”的经济人本质,承认并释放它,需要改革的勇气。土地承包也好,个体经济诞生也罢,都是经济人本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萌动和发展。这种“利己”者在现实中其实并不排斥“利他”,他们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带来行业、地区乃至社会的进步。而且,许多人在市场的纷扰中勇敢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完成了道德的觉醒和升华,达到了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的完美重叠,从而实现了经济人的“利润率最大化”与社会人的“价值率最大化”的内在统一。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5.12”的抗震精神和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一代”,就说明我们这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并没有排斥人性的锻造和民族性格的重铸。以人为本,捧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在初步解决了“人”的问题之后,我们下一步则恐怕要解决制度的问题。如果说,解决了“人”的问题是改革的“上半场”的话,那么,解决市场的内生性增长力量与外部环境制约因素的矛盾,就是改革的下半场球。当然,越到最后,“比赛”越关键,也越艰难。
  比如垄断的问题。已有不止一位经济学家指出,我国下一步的改革,将主要是反垄断。反垄断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已有100多年历史,于我国则刚刚起步。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反垄断的难点,恐怕不在于垄断协议、经营者集中等企业行为上,而主要在于行政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现象上。在我国,行政垄断主要表现为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那些集行政管理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行政性公司,承担着管理行业任务和挂靠政府部门享受优惠待遇的大企业,都是不公平竞争的始作俑者,也是危及社会公平的角色。
  又比如权力过大的问题。改革30年,政府管制价格的产品已大大减少,但政府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并没有收敛。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土地的拍卖、基础建设的招标上,这是当前权力寻租和官员腐败的主要领域。如何规范政府的行为,加强监督和制约,让权力真正远离市场,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下一步政治改革的重点区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