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无力也要问责
    2008-06-20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以来,大自然格外“眷顾”我国。先是暴雪摧残,后是地震袭击,眼下则是水患肆虐。暴雪地震就不说了,单说眼下的水患,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公布,洪涝灾害已殃及4300万人,死亡176人。
  各种灾害发生后,全国上下戮力同心,军民壮举感天动地,人民生命财产确实挽回了许多。中央领导身体力行,各级干部身先士卒,抗灾机器高效运转,可以说,在“抗”(灾)与“抢”(险)上,政府确实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但是,“防”恐怕得另说。如果我们在“防”的环节上也能够做得更好的话,比如,把减灾防灾的要求如同对环保的要求一样,也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里,借以激发各级政府减灾防灾的动力,那么,灾害的损失肯定会大为下降,百姓对政府打出的分数肯定还会更高。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在地区性的防灾减灾事务中,政府的作用不能小看,但目前其积极性不高,现状值得忧虑。水利部曾表示,在全国639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的只有236个,还有63%的城市没有达标。这些没达标的城市,恐怕不能全以缺钱、缺物来解释。
  不难理解,减灾防灾的投入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效果的,对于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来说更是如此。这对于追求各种花哨政绩的一些地方政府来说,实在是卖力不讨好的事情,哪有摩天大楼和宽阔马路来得刺激。但是别忘了,与巨额灾害损失相比,“防”字上的投入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
  有人会认为,把防灾列入政府干部考核体系,很难有一个标准或者参照系。其实不然。国家为各个城市立下的防洪标准,当地历史上出现过的地震震级,就完全可以作为当地政府减灾防灾考核指标的参照系。这里要解决的,恐怕还是压力和动力的问题。北京许多交通主干道年复一年地内涝,就是防涝压力和动力不足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只有把强硬的减灾防灾指标压到地方政府的头上,才能彻底消灭地方政府的“博弈”心理,使其真正摆正执政心态和服务心态。
  国家发改委曾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应以社会保障率、就业率、家庭财产增长率、生态和环境指标达标率、突发性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九项指标为主。许多省市据此确定了本地的考核体系,如江苏省确定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五大类36个指标的考核体系。我们希望,今后在这些指标体系里,能够尽快出现“灾害预防能力”、“减灾防灾措施”等指标。同时还要加上:如因防灾不力导致重大灾害发生,将严肃追查政府官员的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在古代,官府在抗灾防灾上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的政府是一个正在装备现代意识的政府,也是一个正在由计划管理走向市场化、法制化管理的政府。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当然要更注重服务意识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也要更注重自己行为标准的提高。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防灾也是政府本身的一项基本工作,只是我们一直在忽视罢了。今天,是到了回归其本位的时候了。
  相关稿件
· 法制办:严防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环境再破坏 2008-06-13
· 地震灾害频发 智利防灾救灾措施值得借鉴 2008-06-02
· 江西提高电网防灾标准最高可抗百年一遇灾害 2008-03-05
· 回良玉强调:要切实做好防灾抗灾救灾减灾 2007-08-08
· 城市防灾大意不得 2007-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