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个“伪市场”
    2008-06-13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球迷总是渴望天堂,却常常坠落地狱。上天堂更多的是与己无关的事,比如眼下的欧洲杯,人们纯粹因足球而足球,愉悦或骂娘都很率性;而下地狱则捶胸顿足也不足以解忧烦,比如眼下咱们自己的子弟兵又要错失世界杯了。如果时间不凑巧的话,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快速转换还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左心房还是海水,右心房早已充满火焰了。
  说实话,本人已多年不看中国足球。最近偶然打开电视,正好赶上中国与卡塔尔之战。忍着性子看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毅然决然换了台。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人群堆里多了几个无关紧要的陌生面孔。很纳闷,人家踢球只是跟球较劲,我们为什么总是与人较劲?而且如火药桶一般,一碰就响,一点就炸,球技依然,德行也依然。
  有人说,市场化害了中国足球。其实准确的说法是:“伪市场”害了中国足球。英超曼联一年光门票收入就可以达到数千万英镑,而我们全国一年的足球收入能有多少呢?没有那样的市场基础,仅凭一腔热血就往足球身上砸钱,行吗?在俱乐部基本不挣钱的情况下,球星的收入动辄三四百万,球员平均年薪达到全国人均收入的130倍(英超球员只有28倍,韩国球员只有大约13倍),正常吗?
  无需求强造市,有生产无交易,光砸钱不计回报,光投入不想产出,这种事实证明不可能长久的伪市场,给中国足球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市场虚热和假繁荣让球员特别是有名的球员炙手可热,致使其狂妄、浮躁、自私等人性弱点被大量掩盖和包容;不仅球员的培养出现短期化、速成化趋势,各种与比赛、训练相关的服务手段和创新意识也普遍缺乏;从企业到政府监管者都缺乏准备和应对能力,导致假球、黑哨和偷漏税泛滥,使足球一度成为“大染缸”的代名词。
  最近一两年来,企业逐渐清醒,足协再三限薪,足球市场逐渐趋于理性,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想真正的市场化,要让足球真正成为市场宠儿而不是市场负担,我们还有很多观念需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小市场不能无视大市场。足球市场的发展程度,完全取决于中国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国民收入的总体水平,市场主体的购买力和文化消费能力,公务员、企业员工的劳动强度和休闲习惯,以及监管者监管手段、服务意识的发展度与成熟度,都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市场要素。
  其次,运动规律不能脱离价值规律。一分钱一分货,这是市场的铁律。今天,许多足球俱乐部开给球员的月薪已锐减为数千元,哪怕再高一点,这样的薪金水平与大环境相比,应该算已经回到比较正常的水平了。足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尚在发展中的经济体以至整个文化消费不高的社会来说,也就值这个价。
  第三,发展体育重在领悟体育真谛。“更高更快更强”其实并不是人类发展体育的终极目标,只是一种路径和心态而已。体育让人强身健体,但不是让人耍蛮使横;让人“野蛮其体魄”,也应该让人“文明其精神”;让人了解国与国之间的差异,也应该让人摒弃狭隘的民族情结;让人近距离体察、比较人体素质的差异和优劣,更应该让人的道德、修养在相互厮磨合映照中得到升华。这一点,没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说,学踢球要先从学做人开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