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后
    2008-05-23    徐殿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敢为天下先”是社会上一直宣扬的口号,几乎成为每个人、每个企业宣扬有进取心、追求上进的标志性口号。但仔细想来,能为“天下先”者,并不是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毕竟“第一”只有一个,捷足先登是少数人的事情。
  就企业而言,在“敢为天下先”的感召下,凭着一股勇气,不分青红皂白就大放豪言,一定要在什么时候什么领域做到全国乃至全球第一,一时间,企业攻城略地,扩张兼并,大揽人才,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好不热闹。殊不知,这种热闹与激进过后,往往是企业的衰落。最典型的案例是铱星公司的失败,当初,作为卫星手机先锋的铱星公司,在推出“敢为人先”的天价卫星手机之后,因为购买者太少,无法维持运营,在损失了100亿美元之后,不得不宣布破产。而与“敢为人先”的铱星公司相反的日本索尼公司却“敢为人后”,对其他公司最先研发的产品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最早研发产品的漏洞,最后把这些产品进行升级和更新,最后用成熟和完美的产品替代了最早开发和研究的产品,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应该说,敢为人先,是一种不畏艰难敢于超越的勇气,是一种不惧失败改革创新的魄力,是一种争做领头羊的梦想,是一种实现更高人生与社会价值的目标追求。然而,在我们敢为人先地不断实践与超越的同时,是不是还应该象索尼公司那样,冷静地保持一种“敢为人后”的心态和方略。
  就市场实际,一些产品虽然在“敢于人先”最先进入市场,但其未必就是最好,未必就能笑到最后。著名营销专家杰勒德·特列斯等人研究发现,64%的市场先入者最终失败,只有9%的先入者是当今市场主导者。因此,最先进入市场的不一定比以更好的产品晚进入好,后发企业同样有机会取得持久性的市场主导地位。
  “敢为人后”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科学评价自身实力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价值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假的政绩或视觉上的数字指标进行恶意的竞争与盲目的发展。“敢为人后”,就是在市场定位上,在一定时期甘心做跟随者,就像长跑运动员一样,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不做“领跑者”。运用“敢为人后”,意味着要放弃很多的机会。但放弃的同时,也避免了更多的损失。
  在这方面,微软公司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作为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在搞好自主研发的同时,采取的是敢为人后的“技术跟随”战略,就是紧盯着市场上任何新的技术动向,密切观察新技术对市场的潜在影响力,分析新技术与微软现有产品技术相结合可能产生的制高控制力。当少数新技术生存下来并被证实了巨大的潜在价值时,微软先是毫不迟疑地跟随,之后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产品,或者干脆把原创者购买过来,并迅速占领市场。这一做法,不仅使微软节省了大量开发经费,人力、时间,也最有效地利用了全行业的创造智慧,避免了投资失误。
  敢为人后,不同于“甘为人后”的满足现实不思进取,它是在科学地审视自身条件与能力后作出的勇于承担与直面现实的选择,是一种谦虚谨慎、脚踏实地、不攀比、不盲目赶超的工作作风,符合现代企业发展与市场营销的要求,符合企业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实际。
  相关稿件
· 深度国产化: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路[图] 2008-05-23
· 深度国产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路 2008-05-23
· 吉林省为外来企业提供“服务式”管理 2008-05-23
· 中国建设银行为灾区重要企业增加信贷额度 2008-05-23
· 浙江企业开足马力赶制帐篷纪实 200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