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楼背后的声音
    2008-03-21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眼下,无锡正在酝酿炸楼。一栋高近百米、造价3000多万元、使用仅7年的医院大楼很快就要被炸掉。今年以来,广州、杭州、青岛等地已有多座大楼被炸。这些大楼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普遍很“年轻”,远未走完其寿命期限。对此,质疑声早盖过了爆炸声。
  可以肯定,这种炸楼基本都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结果。楼市看涨,地价渐高,“卖地财政”的特性使政府倒腾土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技巧越来越高明,而且还可以披着靓化城市和改善民生的高尚外衣。无锡在炸掉医院之后,处在黄金地段的土地可以卖到12亿元,用以建设新医院绰绰有余,而开发商在原地还可以建造更大、更高的商业楼。这样,政府、企业和城市建设好像都“多赢”了。
  果真如此吗?
  不,老百姓亏了。拆拆建建,频繁迁居,老百姓要消耗大量的物化成本和时间成本,且经常得不到足额的补偿。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低价征用制度从农民手中转移的利益大约在15万亿元左右,而农民得到的补偿不及其中的5%。另外,企业的购地成本、搬迁费用,最后也会以各种形式转嫁到百姓的头上。
  政府其实也亏了。说不“亏”的政府,其实他们没有算上透支未来土地的不良后果,没有算上为机构迁移所背上的财政负担,也没有算上浪费资源朝令夕改招百姓不满的“形象成本”。这种“亏”,可能是政府不敢面对的。
  城市建设从根本上说也“亏”了。频繁拆建带来的,是我国城市建筑的普遍年轻化。英国建筑平均年龄为130岁,我国则只有30岁。年轻化让城市没有了历史,没有了底蕴,而且因为都是一个年代的产物,所以到最后千城一面,只有姓名之分而没有容颜之别。
  也许你会问: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呢?这里,可能有认识上的问题,有政绩压力的问题,也不能排除土地寻租的问题。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权力干预过多,政府在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要随时随地接受人大的监督,接受人民的监督,所作所为要完全能够体现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具体到心态,就是要摆正几组关系。
  一是城市发展与民生保护的关系。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但发展如果是以牺牲百姓的利益为代价,这样的发展应该宁缺毋滥。如果城市建设带来的拆迁、损耗让百姓不堪其苦,在动荡中失去安全感,政府于心何安?
  二是开拓创新与保留传统的关系。快速的城市化已经使我们的城市普遍年轻化,但是,城市在这种浪潮中不能迷失自己。既然我们在产业发展上已经懂得“错位竞争”的道理,那么在城市的建设上,我们更不能重蹈同质化竞争的覆辙。保留历史文化上的差异,避免千城一面,同样也是创新。
  三是尊重市场与限制权力的关系。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建设,其实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市场的手段有时也能创造出别样的辉煌。政府在出让土地和建设城市过程中,必须严格做好听证工作,广泛咨询,这样自己的意志才不会无限制地泛滥开来,社会各个群体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明。
  相关稿件
· “降价补偿成楼市热点”需双重反思 2008-03-20
· 建设部重组楼市往哪走 2008-03-20
· 杭州楼市:“拐点论”背景下的高位盘整 2008-03-20
· 广州楼市近期量价齐跌 市场正处于调整期 2008-03-20
· 口号响折扣小 上海楼市打折尚未“进城” 200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