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意志”与公共建设
    2008-03-14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两会”,一位政协委员关于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应由国家“埋单”的提议,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大讨论。108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济宁市市长又对这种反对表示了反对。
  可以肯定的是,在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问题上,有些人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貌似“功德无量”的行为,实际上极有可能干扰甚至破坏整个中国的文化生态,到头来顶多仅平添一处人造景观,却落下个劳民又伤财的骂名。
  为什么这么说呢?济宁市的九龙山两侧,坐落着孔子的故里曲阜和孟子的故里邹城。济宁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分量确实很重,冠以“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没有错的。但是,仅仅凭借这一点,济宁就想搞起中国文化的“圣城”,恐怕不太合适。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指出,中国文化不是孔孟之道所能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不是儒家所能代表的。何况,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也没有给国人带来多少好日子,我们记忆里尽是一些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甚至受人凌辱的历史片断。
  因此,这种现时代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对同样有功于中国社会进步的道、法、墨等历史诸家是不公平的,对同样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汉以外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是不公平的。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圈养”起来,而不能在开放的形态上与别的文化相互融通、彼此借鉴、共同发展,这样的文化恐怕也不会成为一种先进的文化。
  其实,以目前的文化分量,济宁已足够令世人瞩目,也已足够充当起民族文化的“纽带”。但为什么还要豪掷300亿元,动用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制造那么多的拆迁和移民,并添加大量的人造工程,把自己拔到“文化副都”的高度呢?恐怕难逃地方利益驱动的嫌疑。从实际情况看,这里的全球定位、经济状况和交通条件,似乎也负载不起政府的那么多期待和愿望。
  因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公共建设中的“长官意志”问题。在中国古代,官员意志贯穿了整个社会发展史,所有的公共建设几乎都是在官员主导下完成的,这是由当时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在这些公共建设中,能够在历史的淘洗下流传下来的精品如长城、都江堰等,无一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很高的技术性和很深刻的文化内涵。这说明,只有来源于生活实践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公共产品,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种无聊的堆砌、生硬的捏合,只能化作一种苍白、空洞的文化符号。就像眼下这种“文化标志城”,其充其量就是一种新的旅游景点,一种文化的微缩景观,全部意义就在于“逛完就完”。只要剥离孔孟和儒家的内容,就只剩下一堆文化泡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建设中的长官意志是必须受到约束的。那种没有历史担当、不顾现实条件、也难容群众意见的长官意志,是绝对不能主导公共建设乃至引领经济发展的。对其最好的约束手段,就是完善听证,推行专家咨询和民意反馈,并加强人大监督。我们必须让政府官员在花钱和行政的时候,能够抱着一种“敬畏”之心——钱是人民的血汗,权是人民的重托;一分一厘当思来之不易,一举一动当思天地良心。我们必须让政府官员在面对历史和未来的时候,也能够抱着一种“敬畏”之心——文化不是标签,务实最为关键;楼堂馆所不是发展的根本,安居乐业才是民生的核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