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泡沫”真不好救
    2007-11-16    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这些年,一些城市楼价涨得邪乎,媒体上早有“楼市泡沫”之说。最近股市火爆,“股市泡沫”之议又起。连巴菲特、罗杰斯之类的洋股神洋股仙出来说三道四了。可见兹事体大。
  在互联网上搜到一篇几年前发表的旧文章说,“泡沫”或“泡沫经济”一词,来源于西方经济学界(据说已经在西方国家流行了300多年?!)。具体的释意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各种“狂热”活动,使得某种商品、某种资产或某个公司的股票价格猛涨,若干倍地远离其价值。这种若干倍猛涨形成的高价不能长期维持,最终会像泡沫一样破灭。其中比较典型的,则称之为泡沫事件。据记载,最早发生的泡沫事件是荷兰的郁金香,后来中国的君子兰也泡沫过一回。
  目前关于中国股市和楼市是否有泡沫还有争论。按上述的释意,还真的很难判断是否有泡沫。股票是虚拟资本,本身没价值;楼价中包括房屋价格和土地价格两部分,其中地价占了大头。房屋凝聚着人类劳动,能计算其价值量,而土地是自然之物,没有价值,其价格,也就是地租,是对垄断占有权(在中国,实际上是使用权)的贡赋。
  不论现在中国的楼市和股市是否属泡沫经济,按照人们通常衡量楼价和股价高低的标准——对楼价主要是居民收入水平,对股价主要是市盈率——来说,现在的价格都相当高了。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一种商品,或一项资产,不能长期背离其价值,或背离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也应该是市场经济不变的规律。楼价和股价再这么继续涨上去,很可能有一天要出现大幅度下调。我觉得,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将对中国经济,对中国广大老百姓会有什么影响?
  有研究表明,上世纪末亚洲地区出现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有很大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楼市有泡沫时,股市往往也出现泡沫,破灭时也往往两种泡沫一起破。所以,人们容易把两种泡沫对经济的影响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两种泡沫及其破灭,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
  股市火暴,交投活跃,上市公司和股民的资产大幅度升值;券商的佣金和国家的印花税滚滚而来。更重要的是,股市火暴能让过剩的流动性流到股市,让广大投资者分担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平稳发展。可说是人人皆大欢喜。
  一旦股市大跌会怎么样?股民们账面上的亿万元资产将化为乌有。因财富效应的消失,或许会影响他们的奢侈性消费。只要不是借钱炒股的人,老老实实当股东,分红利,只要国家经济在发展,股市总有让人翻本的那一天。处于实体经济中的上市公司,只要自己有技术,会管理,也不会因股价下跌而影响到实际生产和经营,有实力的大企业正好趁股价低迷时收购、兼并,扩大规模。中国的商业银行现在还不能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也没有开办以股票为抵押的长期贷款业务,让借款人拿银行的钱去炒股票。所以,股市下跌对银行业也没什么大的不利影响。至于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影响,前几年股市暴跌,国民经济不是照样高歌猛进吗?国家只是少收了几个印花税。
  不久前,有人撰文说,是1929年12月29日的股市崩溃把美国拖进了那可怕的大萧条。但是,美国经济史学家福克纳在《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一书中归结大萧条的基本原因时,并没把股市泡沫列入其中。他还特地指出,股市大崩溃造成投机商自杀大浪潮的说法,是一个虚构的故事。1987年12月美国爆发股市风暴,美国实体经济仍继续保持增长。最近有人撰文说,两年后美国经济出现的轻微衰退是这次股市风暴的后遗症。此说也太过牵强。
  至于楼市泡沫,则与股市泡沫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银行业对楼市牵涉太深。楼价高涨,银行踊跃放款。不论卖楼的,买楼的都以房产为抵押,借了银行大量的钱。一旦楼价大跌,押在银行手中的房产就可能成为“负资产”。看看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金融危机后的东南亚,再看看当前正在受“次债危机”煎熬的美国,不难想像到楼市泡沫破灭后,银行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一旦银行系统出了大问题,整个国民经济所受的打击可能十年八年缓不过来。
  所以,我觉得股市有点泡沫,不必大惊小怪,泡沫破了,更不要惊慌失措。而楼市呢,千万别让它起泡沫,泡沫要破了,真的不好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