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统计
    2007-09-14    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间,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社会经济统计数字,不少人觉得与自己的切身感受颇有差距。这一方面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多普通百姓关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需要社会经济统计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经济统计部门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还要下点工夫,让老百姓能明白这些数字,觉得可信,有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统计学》一书中说,“在过去,信息和咨询职能未被独立提出,都是向领导向社会提供服务,因而在一般统计著作中,都提出统计的服务与监督两大职能。”美国史学家布尔斯廷考证,统计学(Statistics)一词可能源自德文,是由“国家”(state)一词派生出来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只能是为领导,或者说要为政府服务,对此应该没人持有异议。实际上,现代统计学诞生之前,我们中国和外国的朝廷为了征收钱粮兵丁,已经做过不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现代的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当然也要为政府服务。计划经济时代,制定各项经济计划要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监督计划的落实,考察计划执行的效果,也离不开各项统计数据。但那时,老百姓不大理会这些统计数字。上世纪70年代,我在工厂当工人,不论广播里说形势怎么大好,全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多少,还是厂长宣布,工厂超额完成了多少产值,我都觉得与己无关。因为,工资是永远的三十九块七毛八,面粉也是永远的每斤一毛八分五。当然,得有面票才买得到。
  现在我们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可政府仍然要组织、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即使社会上没有“数字出干部”的说法,各级政府也需要有关部门提供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而且,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成为市场经济的自主参与者,他们也同样需要社会经济统计部门提供的服务。如果我想开一家成衣厂,就想得到国人身高、体重的统计资料,才好决定不同尺码的服装各应占多少比例;如果我小有积蓄,想投资理财,就需要了解宏观经济和金融统计数据;即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企业员工,也想知道本地工资、物价变动情况,以在集体工资谈判中,争取更合理的待遇……可能没有人否定普通老百姓有权力得到官方统计机构提供的服务,但如果这些统计数据与自己的切身感受差距过大,从而质疑其可靠性,老百姓所能享受到的服务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统计学是一门科学,统计部门是精英荟萃的机构。老百姓不能要求统计数字像流行歌曲那样一味适合自己的口味。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公布统计数字时多做点解疑释惑的工作,让老百姓能多一点了解GDP、CPI……到底都是怎么统计、计算出来的,这些统计数字为百姓服务的效果就会好得多。据媒体报道,最近,有关部门首次向公众解读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采集过程和计算公式。尽管还有消费者对CPI不包括商品房价格表示不解,有劳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出面解释了一番,但我觉得这比起只干巴巴发布几个统计数字来说,也是一大进步。
  如果许多老百姓经常觉得权威经济统计数字与自己切身感受相距较大,恐怕也不全是有关部门解疑释惑的工夫够不够的问题。社会经济统计分析需要运用数学方法。数学原理和定律严肃无情,不能变通。所以统计工作中涉及数学原理的地方不能轻易变动。但是社会经济统计又要用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统计指标的设计、分类分组和分析推断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如果社会经济统计数字与广大实际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差距较大,是不是也有指标设计、分类分组和分析推断没跟上社会经济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问题?
  我是统计学的门外汉,对这个问题不敢胡说。但是,我看到澳门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官方统计数字,用的是“中位数”指标;香港官方公布的物价指数指标则是根据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不同,分为“甲类”、“乙类”等不同的分组指标。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判断可能更接近百姓的切身感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