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慈善家遭索捐的三点忧虑
    2007-08-31    作者: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曾当选“感动青岛十佳人物”的慈善人士王明殿,今年以来遭到了130多人的上门索捐。这些索捐人中,大多动机不明甚至不乏骗子和无赖。捐款已超百万却仍住在集装箱里的王明殿说:我以前感到很光荣、很欣慰,现在却很迷茫、很困惑,甚至有些后悔和恐惧。
  王明殿的遭遇,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印象当中,南京“慈善狂人”邵建波的七旬老母,前不久就遭到了十多名索捐者的围攻、吵闹而大吐血;北京慈善家李春平等人,遇到的类似骚扰好像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被仁人志士喻为“绑架慈善精神”的现象,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社会问题,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一是对国民道德水准的忧虑。毫无疑问,当邵建波们发出“我捐助过那么多人,又有谁能帮助我母亲”的无奈时,当王明殿们感到迷茫、困惑甚至后悔和恐惧时,我们社会的道德体系已经很不完整了。看看那些随地吐痰、随便插队、随意喧哗的出境旅游者,看看那些缺斤短两、尔虞我诈、翻云覆雨的市场经营者,再看看围绕在慈善家们周围的这些寻衅滋事者,我们难道没有感觉到,一场由社会转型期各种缺陷所带来的道德危机,已弥漫在我们周围?
  法国思想家拉贝莱说过:“学术无良知就是灵魂的毁灭,政治无道德就是社会的毁灭。”我们如果想成为一个世人景仰、有所作为的大国,想完成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就必须尽快找回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找回无愧于礼仪之邦的道德水准。
  二是对慈善事业现状的忧虑。必须承认,有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确实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敲开了慈善家的门。这说明,我们社会的慈善机构并不能满足需要,或者说,慈善机构并没有及时出现在他们应该出现的位置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慈善机构数量的原因,也有慈善机构生存态势的原因。美国每年的慈善资金占到GDP的2.4%,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占到市场主体很大的一部分;而我国每年募集的慈善资金不足GDP的0.05%,大多数慈善机构因不能或不愿意注册登记而“非法”生存。“非法”生存的原因,主要是慈善行业的准入门槛过高、优惠政策缺乏。一些正式注册的慈善机构,由于善款的分配和使用缺乏合理的监督和信息披露,其公信力也存在严重的不足。所以,当落难的人需要得到“慈善”的时候,总会因找不到“组织”而慌不择路,甚至铤而走险、孤注一掷。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
  三是对法律“软肋”的忧虑。对于敲诈勒索者,我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对其绳之以法。但对于索捐者,法律似乎无可奈何。所以无论邵建波怎样地震怒、寒心甚至泪流满面,所有滋事者无一不是以被劝退告终。就像路边的乞丐死活抓住你的大腿不放,直至把你逼到跳脚、吐血,法律又能对他(她)怎么样呢?难怪有人会调侃:赖皮是癞皮狗的臭德性,倒霉是倒霉蛋的不了情!
  所以,慈善家们的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以法律、文化和道德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变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不能在一点点构筑起物质大厦的同时,看着精神大厦一点点溃塌而无动于衷;也不能让慈善家们在捧出自己的财富和高尚之后,又一点点地磨损掉对人性回归的预期,对社会进步的预期。
  希望,慈善家们不会再“出血”又流泪。
  相关稿件
· 治车如治水:堵不如疏 2007-08-24
· 森林“奇案”与待客之道 2007-08-17
· 警惕发展中的“灯下黑” 2007-08-10
· 香港“表情”与和谐要素 2007-08-03
· 小蚂蚁扯起保健大旗 200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