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车如治水:堵不如疏
    2007-08-24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为迎接奥运,北京最近作了一次历时四天的机动车限行测试,结果空气污染明显减少,堵车状况大为改观,连公交车的速度也有所提升。因此很多人认为,明年奥运会期间,机动车限行将是铁板钉钉儿的事。与此同时,许多人也开始在讨论:平常日子里,机动车限行可不可以?
  老实说,本人是不赞成机动车限行的,特别是以行政手段强制推出的限行。在奥运会这样的日子里,为了给全球运动员提供一个好的比赛和生活环境,我们短期限行是可以的,不然体现不出我们的诚意。但在平常日子里如果仍以行政手段强制限行,恐怕就不像那么回事了。倘若如此,我们在解决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问题上离黔驴技穷也就不远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限行对车友们是不公平的,他们会说,交了一年的养路费和车船税,凭什么只让我们开半年的车?笔者记得,上世纪90年代北京也曾推行过单双号限行,但后来夭折了,这种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其次,限行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覆盖全局、便捷发达的公交系统,而北京目前尚难达到。8月17日限行第一天的早晨,笔者在家门口足足等了半个小时才等到一辆空出租车。为何选择打车?因为家门口没有合适的大公共,也见不着一辆小公共,地铁则更遥不可及。
  北京的车,真的多到非限不可的地步了吗?北京目前的车是300万辆,纽约是800万辆,香港虽然只有60万辆只及北京的1/5,但其面积却不到北京的1/15。可见,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密度上看,北京的机动车都不算什么。纽约和香港虽然也有限行,但那是车主们在公交便利快捷和燃油费、停车费奇高的环境下,经常毫不犹豫地放弃开车的结果。
  有人提出,我们可以通过抬高用车门槛来达到限行的目的,但有关单位对此已予以否定。要减少汽车的出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变“限制使用”为“鼓励不使用”,比如尽快把养路费改成燃油税,让车主们多开多花钱少开少花钱,车船税也可视用车情况酌情减免。这样,车主们会觉得少开车“有利可图”。这样做的必要前提,是公交网络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产生人流的“洼地效应”。这种思路,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手段。以这手段来缓解交通拥堵,自然会比“单双号”制度来得更科学也更“耐用”。
  其实,对减少大气污染来说,限行不是治本之策,提高排放标准才是长久之计。欧盟从2008年开始就将施行“欧5”标准,我们现在还徘徊在“欧2”标准。我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减少过于冗长的过渡阶段,尽快赶上先进者的步伐。很多事实已证明,沉疴就是需要猛药,长期跟随不如一步到位。当然,超常规的跨越难免会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混乱,但这种代价我们必须付,相信也付得起。
  总之,治车如治水,堵总不如疏。如果要用四个字给本文做一归纳的话,那就是:限行?慎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