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敢于班门弄斧
    2007-08-10    徐殿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班门弄斧,自从出现在明朝梅之焕题李白墓诗里后,这个词多是用来讥讽和批评那种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行为,近乎于“自不量力”的意思。
  从表面看,不敢班门弄斧是个谦词,而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不思进取的心态。不敢班门弄斧,就只有跟在前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地简单模仿,永远在“鲁班”的屁股后面徘徊,那么,进步、创新、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下去,不仅是个人退步,企业衰亡,也是社会的倒退,人类的悲哀。
  如果仔细推究这种观念,我们还会看到它带有很强的封建意识。2000年的封建礼教,影响了我们对“权威”的挑战和更全面的认识。社会需要权威,但如果认为权威都是最好的,他们的话也是不可更改的,谁要是敢在权威面前表现出一点自我,谁就会被视为不自谦,甚至可笑,那就是对权威的迷信,走入了歧途。与班门弄斧形成对应的还有一句老话叫做“关公面前耍大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只是更直接更不客气就是了。殊不知,这种观念及其思想束缚了多少人,在某种程度上拖了社会进步的后腿。
  因此,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和提倡创新的年代里,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国门,要想跻身世界名牌与先进行列,除了有过硬的品质之外,还需要一种敢到“鲁班门前”去“弄斧”的勇气和精神。同样,每个人要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就要摒弃不敢班门弄斧的旧观念,冲破“班门”的束缚,大力提倡敢于“弄斧”到“班门”的精神。
  弄斧到班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表现,人类要发展,就不能只依赖前人的思想与成果,而是要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我们应当肯定和佩服的是敢于班门弄斧者的勇气和敢于面对问题不怕挫折的决心。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初,我们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大胆走出国门,到世界500强门前学习取经、开厂设店,虽然有的遇到挫折甚至失败了,但他们敢于面对强手,敢于展示自己的勇气和精神,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没什么两样。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班门弄斧”,才为后来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取得骄人业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某种意义上说,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弄斧者未必有鲁班那等本事,但实践告诉人们,只要他们以鲁班为榜样,也以鲁班为挑战对象,更以超越鲁班为目标,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水平,从而再接再厉,为再一次“班门弄斧”做好准备。
  当今中国,正是一些企业和个人有了弄斧到班门的精神,才打出了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声誉,海尔、TCL、联想等都是最好的例证。即使是传统产业,同样也能到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品牌名城之一的泉州市的一些服装企业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良好的信誉和质量做保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后盾,以打造百年企业,争创国际一流品牌为目标,敢于叫板国际品牌,敢同世界一流服装企业打拼。在向强者挑战过程中,成就了一批知名企业。
  要敢于班门弄斧,是说竞争要找高手。“弄”不是目的,“敢”也不能盲目,关键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清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万一失败了又怎么办?这样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才有利于找到差距,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力争“后来者居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