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表情”与和谐要素
    2007-08-03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香港归来,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始终是香港的各种“表情”。
  徜徉在维多利亚湾畔的星光大道上,夜色下的香港华灯璀璨、高楼接天。在似乎伸手可及的白云下,在鼓浪扬帆又催人入梦的海风里,香港美丽而不炫目。同样是与水相伴,同样是灯火辉煌,但与刻意“营造”出来的上海、广州等地的夜景相比,香港显得更自然、真实,因而也就更从容淡定和气度不凡。这是香港的城市“表情”。
  在海洋公园的山顶上眺望,万里晴空湛蓝如洗,无垠海面澄碧如镜,一座座小岛如盘中青螺,一艘艘航船如曳线银针。深吸一口气,与京城完全迥异的空气令人陡添精神——不消说,这是香港的环境“表情”。
  马路边的巴士车站上,你看不见任何“交通协管员”挥舞的小旗,但晚来的人都很自觉地排在候车队伍的后面;地铁站里人流如织,但自动扶梯上的人们总是尽量往一边站,上下车的人也是各行其道、先下后上;从银行的职员到迪斯尼乐园里的环卫工人,凡是你能看到的所有工作状态中的人,无一不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显得既诚恳、平和又敬业。这,则是香港的市民“表情”。
  任何一种表情,都不会是无根之苗。或者说,任何一种表象,都隐含着某种必然的规律和因果循环。拿人的“表情”来说,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常常是其教养、道德水准和生存满足度的外在表现。对香港人来说,不管你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好好干,每个人基本都会有一份体面的工资收入和福利保障。有钱人可以过有钱人的日子,没钱人也可以有没钱人的乐趣和生活圈子。谁也不用为看病四处托人找关系劳神又破财,更不用为子女“择校”心急如焚四处碰壁。许多人对香港人均每年消费12万多港元居世界第一位不理解,总在探问为什么他们敢如此“挥霍”?殊不知,正是发达的物质文明、完善的福利保障和简约的意识形态,使香港人活得很单纯,由单纯而安详,由安详而和谐。
  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既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看法制的建设、社会的秩序、正义的力量和公平的程度。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政府在制度设计上的态度与理念密不可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种制度如果能最大程度地限制垄断,防止权力寻租,减少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那么,这样的制度就是可以让人放心的制度,反之则不然。香港虽然也有许多丑陋的阴暗面,但其腐败发生率之低、对垄断行业管制之严、对社会公平的重视程度之高却是有目共睹的。在这种条件下,人们的怨气自然就会少一些,浮躁的程度自然就会轻一些,“衣食足而知礼仪”的古训验证自然也就容易一些。这样的制度力量,远非一般道德说教可比。
  有一例子很能说明香港政府在制度设计上的良苦用心。为了让行人更加主动地利用过街天桥和地下隧道,政府不仅在天桥上铺上顶棚、装上自动扶梯,而且把人行隧道打扮得五彩缤纷外加空调“侍奉”。在这种强大的“诱惑力”之下,如果还有人愿意顶着炎炎烈日、冒着被汽车撞飞的危险而随意横穿马路,那才叫咄咄怪事。这种举措的出发点,与香港政府极力在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上广泛开辟绿地和体育休闲场所是一脉相承的,用当下的话说,那也是“以人为本”。
  我们在劝诫人们要有开放意识的时候,总要捎上一句“睁开眼睛看世界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看自己的香港就足够了。香港不仅是我们的一个窗口,更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