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把竞技体育交给市场
    2007-04-23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举重全国冠军当搓澡工,马拉松著名选手为生计卖掉奖牌,中国体育明星退役后的境遇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据统计,目前我国近30万名退役的运动员中,近80%正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失业和贫、病的困扰。生命中不同阶段的辉煌与失落,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目前的运动体制。
  毫无疑问,退役后的失业与贫病,反映的是运动员退役保障不到位的问题,比如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就业安置力度不够、社会保障严重缺位等。据报道,我国现役注册运动员有1.4万人,每年退役需要安置的达3000人;像“金牌工厂”辽宁省体院,目前积压待分配的退役运动员,就包括200名亚洲冠军和100多名世界冠军。这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退役队伍,无疑给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有必要“养”这么多运动员吗?虽然,举全国之力养一两万名运动员不算什么难事,但是有没有谁想过,一两万名专业运动员在抛弃各种学业的前提下进行训练和比赛,他们除了运动,几乎没有任何特长。他们在占用大量财政资金的同时,也因自身发展受限而增加了日后就业的困难和社会保障的负担。
  曾有人认为,我们可以像培养部队“军地两用”人才那样,让现役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与文化素养、职业技能同步提高,从而为其退役创造良好条件。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一种“举国办体育”的机制和“金牌至上”的指导思想下,运动员是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其它学业和技能培训的,比如,现在让运动员半天学习文化半天备战奥运,可能吗?他们当中,能够通过后来的学习和努力创造出一番天地如李宁、邓亚萍者,是少而又少的。大多数的人,都会陷入辉煌后的失落、风光后的黯然之中。
  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到底是要由政府来办呢?还是要由市场来办?我国运动员的选拔,基本上是按照少年体校——省体工大队——国家队这样的程序进行的,国家在每个环节都投入了巨额财力,仅国家体操队一年的训练费用,就达到2000万元。更有人计算过,雅典奥运会中国所得的32枚金牌,每枚的“含金量”高达7亿元!
  这种由国家挑选并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其实对其他有着同等条件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所有纳税人来说是不合理的,对运动员本身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国家的荣誉虽然高于一切,但体现大国尊严的方式,应该不只体育成绩一种。想当初,前苏联、前东德在世界体育竞技场上风光占尽,现在不也如过眼云烟?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把竞技体育交给市场吧!把竞技体育交给市场,就是让社会上的各种俱乐部、大学承担起发现和培养运动人才的责任,而国家则把雄厚的资金投入到群众体育当中去。美国的体育人才基本上都分布在各个俱乐部和大学里,他们的国家队都是临时组建的,奥运团队也是靠选拔赛临时成立。他们的运动员从一开始就只把竞技体育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只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才会被挑选出来。
  目前,我们的群众性体育离国际水平相去甚远。新西兰的体育人口比例高达93%,日本达到80%,整个欧洲也在80%以上,而我们,满算满算也只有30%左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