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阵痛
    2007-04-16    高鹤君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近,宗庆后宣称法国达能要强行并购娃哈哈非合资企业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前不久凯雷收购徐工依然余波未了,再加上去年以来持续不断的关于各类外资在中国的垄断的反思——跨国企业购并中国企业现在成了一根最敏感的神经,只要一碰,就会引来议论如潮。这些议论大都有忧国忧民之意,其情拳拳,其心昭昭,很是感人。可是,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是如此呢?
  笔者想,这可能就是全球化的阵痛吧。
  只要稍微往前多看几年,我们就会看到对外招商引资的热火朝天的景象。只要是外资就会尊崇有加,汽车牌照不一样、税收政策不一样、社会地位也不一样。中国像一个巨大的洼地,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全球各类资本在这里聚集。甚至许多国内的资本也变着方法改换身份,变成外资来本国投资。应该说,这种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对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完善我国庞大的制造业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塑造现代的服务意识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中国凭借强大的比较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原材料成本、低廉的土地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制造”的独特的风景线。
  但是,在这种大规模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本土也崛起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从乡村的土地上、从城市的街道中、从国企的厂房里、从机关的办公室走出了一大批敢于创业的群体,他们在中国市场化的潮流中随波踏浪,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有的甚至建立了自己的产业王国。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增强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的探索中不断地进行体制创新、体制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活力的运行机制,在各个产业中逐渐具备了自己的产业地位。这样,这两种本土的力量开始和外资形成了竞争。
  这种竞争恰恰是在两个全新的背景下展开的:一个是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一个是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存量资产。加入了世贸组织就决定了竞争方式将是国际化的,比如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市场规则等等,跨国公司对这些大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而我们大多十分陌生,这种陌生就产生了竞争中的阵痛效应。又因为中国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存量资产,只要配置方式、组织方式进行现代化的改变,或者增加少量的增量资源,这些存量资产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增值效应。很多情况下,这些有价值的存量资产是在中国本土资本的手中,而提供新的配置方式、组织方式或少量增量资源的是跨国公司,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也产生了阵痛。
  需要我们正视的一个现实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加速度趋势,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加速度趋势。在这两种加速度趋势的现实中,中国企业界还会面临许多新的阵痛。我们会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行为来面对这些阵痛,将决定什么样的未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是,学习国际规则、创造自己的标准、不断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和自己竞争的模式。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的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应该说,目前出现的这种国际化的阵痛是中国经济成长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是中国经济正在加深国际化的必然。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企业家要有更新更高的眼光和胸怀,要有敢于竞争和善于竞争的勇气,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创新,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战。
  相关稿件
· [公司观察]持续拓宽企业的“护城河” 2007-04-02
· [公司观察]大企业为何“树大招风” 2007-03-26
· [公司观察]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 2007-01-29
· [公司观察]不协调的音符 2007-01-22
· [公司观察]做企业要有企业家精神 200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