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软肋:产业集群难具竞争优势
    2007-03-09    徐殿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就我国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看,产业集群的整体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产业集群的低层次使其竞争优势难以持续。绝大部分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产业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较为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含量不高,产品“低质跑量”比重大。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还未真正形成的产业集群却呈现出衰退的迹象。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集群内力不强、耐力不足,笔者将其概括为“五大软肋”:
  小而全。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等。我国的产业集群绝大多数是从传统产业、国有企业或农村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在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产业,对企业规模、技术、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产业的进入壁垒低,产品多数档次不高,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即使是一些国有或高科技企业,和国际同类企业比,也明显不在一个层级上。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尽管行业特色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乏细致的分工。如在深圳,家具、钟表、服装、机械、鞋业、工艺六个传统产业群,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但只是行业扎堆,多数成品及其零部件都只在单一企业内部完成,而配套企业吃不饱。由于集群区内企业偏好“小而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产业之间开展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企业只知竞争,不顾竞争与合作,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更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脆而弱。一些有发展前景甚至能够成为主导型的产业集群,由于地方工业基础薄弱、配套条件差,或者本地企业创业、创新的学习能力差,导致主导型企业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张皮”,上下左右缺乏配合,互相难以融合,一旦出现一些影响因素,就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受挫。
  大而不强。以浙江为例,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也是20多年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较典型的有温州鞋革和服装、绍兴(县)印染和织造、乐清低压电器、萧山化纤、海宁皮革、嵊州领带、永康五金、永嘉纽扣、桐庐制笔、诸暨袜业等。目前,这些“块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然而“成也集群、败也集群”,由于浙江的产业集群大都是以低成本为基础的简单“扎堆”,而不是以创新为基础的,集群内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隐患。
  人才匮乏。在许多传统产业集群,由于体制及其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等问题,造成高素质的人才难留、难招,企业急需的相关人才高度缺乏,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在员工方面,为了降低成本,不愿使用高技能、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因此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导致企业劳动力技能低下,发展没有后劲。
  地方政府盲目作为。由于对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明确,一些地方对当地产业集群,或者疏于管理和引导,导致产业布局零乱,企业“遍地开花”;或者完全由政府主导集群建设,大兴土木建园区,而进园企业却寥寥无几,有的虽有企业入园,却并未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没有体现出专业化效益。特别是,受地方行政力量干预,一些产业集群只能局限于行政区范围,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跨地区和区域分工体系的形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