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考试改革应触及根本
    2007-02-12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争议颇多的职称外语考试近日有了新的动向。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专门成立了相关课题组,初步拿出了一套建议,并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这说明,舆论的力量已经影响了政府的改革取向,20多年雷打不动的职称外语考试将会有新的调整。
    不过,从披露的“建议”内容来看,笔者感觉到,目前的改革思路还是缺乏新意,没能触及职业考试及职称改革的一些根本问题,甚至还以新的“一刀切”取代了旧的“一刀切”。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职称外语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实际情况来看,职称外语考试纯粹就是为了评职称。真正需要外语的地方,这种考试根本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那么,技术职称就那么重要吗?国外的公务员种类比较单一,级别也相对简单。而在我国政府雇佣人员系列里,不仅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之别,也有“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之分。这就容易产生个人“待遇”上的双重标准,才会出现“就高不就低”的复杂和麻烦。在“以岗设编”、“以岗定人”、“以岗付薪”的大方向下,在着力简化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评聘和工薪标准的大背景下,技术职称完全应该具有一种淡化直至取消的趋势,这才符合改革的精神。
    其次,我们需要搞清楚,职称外语考试到底有什么效果?当我们国家逐渐与世界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外语实际上已成了许多行业人才的基本“装备”。真正需要外语的岗位,你不用“加压”,也会有人拼命掌握,不然饭碗就很难保住。这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显得格外突出。反过来,不需要外语的地方,强制推行这种考试则会造成考用脱节、劳民伤财。
    实际上,在当今世界,语言已经不是区域交流和政府对话的主要障碍。文化隔阂、价值取向、实力差异、制度不同,才是当今世界互相交流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懂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国际交往间的语言选择日趋多样。此时,我们对外语的这种硬性要求,便显得多了一种政策的呆板,少了一种人性的“温情”。更主要的是,这种考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催生了许多畸形产业,也带来了诸如权力寻租、官员腐败等社会弊端。
    第三,我们也要搞清楚,这种考试如果确有必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接受考试?新的“建议”列出了九种人可以免试,如长期在野外从事农、林、水、矿等工作的,或从事中医药、历史考古和工艺美术等专业的,其余人均要接受考试。这种思路,从原来的“假定有用”跨越到“因用设考”,算是一种进步。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医中药的从业者,工艺美术的从业者,难道都不需要外语吗?中医、国画要走向世界,难道不需要语言工具吗?越是民族的,难道不都越是世界的吗?反过来,那些没有被例举的行业如新闻,难道就一定用得着外语吗?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倒是有20多年了,也没碰到过几次需要用外语才能交流的采访,这又该如何解释?
    第四,我们还要搞清楚,即便所有的考试都在所难免,考试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负担?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考试,目的都是为自己的选人、用人机制创造条件和提供依据,或者说,是“自找”的。但职称外语考试每年产生的数亿元的市场,基本上都由个人买单,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可见,对待职业考试乃至整个职称评聘,我们必须来一个彻底的反思。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