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看美国]一提在华考驾照美国人就犯憷
    2007-01-16    新华社记者刘洪1月15日发自华盛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华盛顿邮报》不久前刊登了一篇妙文,文章开头列了几个题目,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如果遇到腹部外伤,比如小肠流到体外,应该如何处理?
    A:把它放回腹腔;
    B:不用处理;
    C:不要放回去,用杯子或碗盖住,然后用布带扎起来。
    是医学院的临床测验?还是战地的急救考试?都不是,这是中国的驾照理论测验。《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文章就是想调侃一下这些古怪的题目。
    文章作者伊丽莎白·威廉姆逊说,这些题目令美国在华外交官吃尽了苦头。按照中国驾照理论考试规定,100道题目中,错10道以上就算不及格,而美国外交官们只有少数人能一次通过。
    调侃中国驾照考试的文章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主流媒体上。今年4月,《华尔街时报》也刊登过一篇在北京考驾照的亲历文章。作者艾伦·保罗深有体会地写道:在中国行路难,而考驾照更难,“惟一能和在中国险象环生的道路上开车相提并论的历险就是──得到一本允许上路的驾照”。
    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隔阂、路况的异同,即使是老司机,刚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国考驾照,相信都会不自然地有一点儿畏难情绪。美国外交官有点儿挫折也属正常,用中国外交官李建华同样调侃《华盛顿邮报》记者的话说,中国绝大多数学车人都能通过理论考试,美国人可能学习得还不够。
    由上述两篇文章想到,美国人对中国驾照考试的揶揄,其中不乏自以为是的俯视心态——我在美国都开了那么多年车,到中国拿个驾照还不是小菜一碟;可他们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即便是驾照考试也同样要讲中国特色的,难怪习惯了美国汽车文化的外交官们要叫苦不迭了。
    美国是公认的汽车王国。看看先行者美国的驾照考试,或许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先讲理论考试。美国的驾照理论题目大多是日常最常见问题,比如,哪些地方不能停车,遇到警车有哪些注意事项。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例如,住宅区最高限速是多少,州际公路最高限速是多少,雨雪天必须将最高速降到多少。这些是常用的知识,虽然混杂但须熟记,因此也有不少中国人多次考试却没能通过。
    总体来说,美国人讲究实际,只要求记住最常见的问题,至于上述“急救常识”,一般不太可能出现在驾照考试中。
    相反,中国驾照考试注重常识,同时兼顾一些生僻问题。由此看来,驾照考试不过是中国“考试文化”的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而已。
    其实,除了驾照考试,中美其他考试又何尝不是如此。也难怪许多在美国的中国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最大担忧:美国考试太简单了,孩子回国怎么跟得上学习呢。
    另外,在整个学车过程中,中国还多一道中国特色的程序——到驾校学车。中国人是好学不辍,自然又要送上数千人民币。在美国则基本没有这样学习的,不会开车的人都可以申请一个学车证,平时练习就是用私家车,但旁边必须有一名老司机陪同。考试时,也可以直接开这辆车到现场测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比中美两国驾照考试,绝不敢有崇洋媚外的情绪在其中。有些“中国特色”可能也是出自中国国情,就比如上驾校就是被逼出来的,一是中国大城市的路上情况太复杂,有太多的新人和非机动车,而且目前还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家家有车,学车相当方便。
    但有些问题确实也令人反思,比如驾照收费,当然还有其他行政收费,成本是怎么核定的?究竟收多少才比较合理?我的一位同事不久前刚在美国拿到驾照,从参加理论考试到最后接到一张IP卡大小的驾照,她交了不过4个美元,美国各州驾照收费不同,但总体收费不高,很多不超过30美元。为什么美国的收费能做到那么低,而国内却将其发展成一个浩浩荡荡的产业?
    其实,外国人在揶揄中国的同时也对此有所理解。艾伦·保罗在《华尔街时报》撰文时就承认,“中国政府不希望大街上有太多容易闯祸的新手”。《华盛顿邮报》在配图的图解中也承认,中国道路情况相当复杂,华盛顿只有大概50万人,而北京就有300万辆汽车,以及数不尽的自行车。
    很可惜,中国考试中背得滚瓜烂熟的行车礼仪,却往往在现实中荡然无存。几乎在中美两国开过车的人都承认:在中国行车是高难度的,随意并线、插队、不打灯、与行人争道,尤其是一些特权车,违章更是司空见惯,真让人看不出中国人的礼让和谦逊。许多美国老司机到了中国也是手忙脚乱、大汗淋漓。
    另外,文首试题答案为C,不知你猜出了没有。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