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不能再吃“低素质”的亏
    2006-12-29    龙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东一位心理卫生专家日前给广州市团校做了一次“智力结构与青少年未来发展”的主题讲座。他在讲座中提到,中国足球运动屡遭挫折,可能与一些运动员空间智力低,定位能力和捕捉动作能力差有关,因此国内也可参考国外,对运动员进行智力评估。
    把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男足女足都算上)的部分原因猜测为球员智力不高,这绝对是几年前发现中国足球输在体能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由此推想,只有培养出一大批身兼国家一级运动员与MBA(工商管理硕士)两大头衔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中国足球才能真正翻身。
    在中国,不少球员很小就展现出了运动的天赋和灵性,作为“人尖儿”进了体校或运动队,之后便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绿茵场上。可惜,在这一过程中,球员的正常文化课学习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造成他们文化素质差、逻辑思维弱,间接影响了青少年时期的正常智力发育,导致不少球员在场上阅读比赛的能力弱,缺乏大局观,不堪承受压力,且极易冲动。也就是说,中国球员的智力起初或许不低,但长大后的综合素质一定高不到哪去。
    翻看前几年的体育报纸,评论家对足球运动员的个人综合能力早有质疑,主要的批评恰好集中在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缺失之上。不客气地说,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在亚洲称得上一流,个人技术称得上二流,但在空间的思维能力、传球的创造力方面可能连三流都算不上。固有体制之下,中国足球无疑输在了场外。
    2006赛季的乙级联赛,北京理工大学队成功晋级中甲,球员们是一群读书娃。有评论说,这帮孩子无论在身体上还是技术上都逊色于其他身经百战的职业球员,但他们却成了最后的赢家,原因在于喝墨水长大的学生军心态更好,在场上踢得更聪明。
    或许,中国足球的希望就在于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衷心希望中国球员不要再吃“低素质”的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