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是“黄牛党”
    2006-12-22    龙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周一个月黑风不高的晚上,我和老婆去北展剧场看舞剧《苏丹之夜》。车还没停稳,一个黑影儿就靠了上来。我习惯性地以为遇到了停车管理公司预先布置下的“暗哨”,于是连忙降下车窗,对黑影儿大喊:“停车费已经给过了。”那哥们儿咧嘴一笑,操着一口京片子说:“您有多余的票吗?”——原来是位倒票的爷。
    从停车场走到北展剧场门口,老有眼神儿不对的大哥擦身而过,略带神秘地问你“票有多的吗”或是“要不要演出票”。若不想被这些半地下工作者盯上,只能充耳不闻,旁若无人地往剧院门口走。寒冬的夜色下,这些不戴鸭舌帽、一水儿羽绒服的便衣“特务”虽不是侦缉队派来的,但总让人有种不安全感,只有迈进灯火通明的剧场大厅,才觉得终于回到了“解放区”。
    之后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某频道播放了一条现场宣判会的消息,长期盘踞在北京某医院的几个“号贩子”终于被绳之以法,分别被判若干年徒刑,他们不仅倒卖“专家号”,还威胁医务人员、殴打住院病人。由此可见,北京的“号贩子”是多么的嚣张。
    再后来的一天,由于禁不住商家“买300返300”的促销诱惑,我们举家前往宣武门附近一家大型商场购物。商场里反复播放着警方在某某商厦抓了一批闹事儿“券贩子”的消息,还奉劝消费者“不要通过这些倒买倒卖商厦购物礼券的人购买各类商品”。但这样的宣传攻势似乎连隔靴搔痒都算不上,很多“券贩子”依旧悠然自得地游走于顾客和款台之间。只要你手中拿着尚未结账的购物单,就会招来南腔北调的“券商”,围着你问要不要直接打五折或者卖不卖手里的券。
    有报道说,有商家单方面冻结了部分“券商”的返券卡,但笔者以为这样的手段似乎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要知道,“券贩子”的行为虽然触及了商家利益,但依旧是在游戏规则之内进行的,且游戏规则本身还是商家制定的。
    回想这三天的经历,发觉票贩子、号贩子,还有券贩子,这些“黄牛党”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你想避也避不开,毕竟人家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再说,供需失衡靠什么调节?最先想到的自然是价格手段,在法律缺位的某些特殊时刻,“黄牛党”给出的价格就是市场价格。往远了想想,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不例外。记得国际足联曾通过门票实名制打击“黄牛党”,但德国世界杯还是被不少人钻了空子。
    在笔者看来,医疗、铁路等公共事业涉及国计民生,打击这类“票贩子”、“号贩子”自然是大快人心,而且要尽快弥补法律上的空白,不给他们留下一丁点儿折腾的空间。但在处理倒卖商场购物券的问题上,似乎最该挨板子的不应是“券贩子”,正是他们的“拼缝儿”行为为消费者节约了时间成本和大量脑细胞——要是没有他们,很多人就不得不在商场里先逛上半天,再算计半天,然后才能把现金和返券花得相对合算一些。取消这种考验消费者算术能力的返券游戏,与消费者、商家两头博弈的“券贩子”自然就会消失,这才是标本兼治的好办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