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依赖与“人治”劣根
    2006-12-18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京报》报道,今年9月底,北京市民姜海程在列车餐车上吃了一顿饭,觉得量少价贵,就给铁道部部长写了一封信。12月12日下午,铁路系统一干人带着部长的批示信到姜海程家登门道歉,并退还了多收的餐费。此事导致了餐车长被解职,也促成了铁路系统的广泛自查。对此 ,舆论给予了广泛关注。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似乎都应该是一个完美的故事。但不知为什么,笔者却陷入了沉思。假如铁道部部长因为工作忙,“忘”了在姜海程的信上批示;假如所有经历过同样遭遇的人,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辛酸”报告给铁道部部长;或者干脆——铁道部部长对所有来信一概置之不理,那么,事情又会怎样呢?
    恐怕,谁也说不好。
    因此,姜海程只是运气好点罢了。对于公众权利的主张和表达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失败和悲哀。如果所有的问题都只能依靠“领导”,而不能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得到解决,那是非常值得警惕的。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对这种“庶民的胜利”往往兴高采烈,对这种“领导的呵护”往往倍加赞赏,却不知这种兴奋和赞赏里面,隐藏着的是一种“人治”的劣根。就像有人一遇到麻烦或纠纷时,我们第一反应常常是让他们“找领导去”,而很少想到别的渠道或方式一样,这是“人治”自古以来的思维定式在今天的一种延续。
    从结局来看,姜海程选择的也许是一种最佳的方式。全国有四成的乘客都表示过对机场餐饮不满,举报和投诉者不计其数,机场不也照样我行我素吗?在舆论和法律面前,机场何曾有过哆嗦?如果没有“铁腕”人物的干预,姜海程恐怕难有这种满意的结果,铁路系统恐怕也难出现这么大的“动静”。两相对照,权大还是法大已经不辩自明。
    不可否认,在制度不完善的时候,人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如果一味依赖人的力量而让制度形同虚设,甚至让人的权力和作用无限制地膨胀,那么事情就有可能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权力过大既会产生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也容易造成人为的资源浪费和财富流失,更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官员的腐败。
    长期以来,无论是管理社会、统筹经济,还是经营地方资本、安排群众生活,各级政府官员的权力从来就没有真正削弱过。多个方面一再强调的“一把手负责制”,更使许多政府官员不敢对任何工作有所疏忽,无形之中又强化了“人”的作用。所以,无论在“政绩工程”还是在“形象工程”上,无论在铁本还是在新丰电厂身上,我们都不难看到“首长思维”和“长官意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些先贤的警句,我们的官员从总理到县长们,许多人都能深解其味。但是,不知有没有人感觉得到,这些“豪言壮语”恰恰反映了一种“人治”的思想。因为,民众的哀怨如果到了沿街叫唤的地步,社会的公正如果要靠“领导”来安排,那么,要法律有什么用?法治又从何谈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