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乘务员行军礼说明了什么
    2006-12-11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种新型有轨电车12月6日在天津滨海新区开通。引起笔者注意的,倒不是这种电车外观如何漂亮,技术如何先进,而是站在电车旁边的司乘人员。从新闻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电车上的男工作人员(大概是司机)统一戴大檐帽,穿长大衣,女乘务员则戴“贝雷”帽,穿蓝制服。整齐靓丽的女乘务员对着镜头还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据称,这是他们标准的制服和标准的礼仪。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里,官兵的举手礼有着严格的动作标准和运用场合限定。从目前来看,虽然还没有哪一部法律禁止社会其他人员使用军队的举手礼,但军礼出现在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身上,其效果显然已产生了异化。服务业是非常重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讲究的是平等、自然、和谐。而一种硬邦邦的制服,一个冷峻威严的军礼,很容易让被服务者产生疏远感和压迫感,甚至还会产生一种交警过来处理你的违章时向你敬礼的那种错觉。许多人对此会觉得“不对劲”。
    同样的情况,我们在火车上也经常碰到。统一的大檐帽,军人的举手礼,干巴且面无表情的回答,是列车员给人的深刻印象。笔者就曾经见过许多列车员很“威严”地数落乘客:这儿怎么能倒水呢?那儿的窗户怎么能打开呢?乘客对其普遍唯唯诺诺。在那样的场合里,“主”、“从”关系完全颠倒,服务与被服务对象双双错位。这在铁路运力紧张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去军事化”是这些年我们正着力推进的一项改革。在这项改革中,警察、法院、工商、税务等政府机构逐渐完成了从着装到行为的角色转换,更加接近了国际惯例,也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相比较,脱胎于建国初期军管的铁路、民航、交通等运输服务业,角色转换显然慢了半拍。这种落伍,恰恰折射了一种改革的惰性和观念的老化。这种惰性和老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运输服务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下这么一个定义,完全是有根据的。在民间资本已广泛进入各种领域的今天,铁路行业仍让他们徘徊不前。去年,武广客运铁路专线希望募集180亿元的民间资本,并且经过了数十次的“相亲”,但最终还是好事难成。为什么呢?政企合一的“铁氏家族”让民间投资人信不过。新华社的报道说,落后的旧体制,已经使国内合资铁路的亏损率上升到了70%。
    另一个佐证,同样来自铁路。北京铁路方面的有关负责人表示:青藏铁路宁肯亏损,也“永远不做任何有商业嫌疑的广告。”需要指出的是,青藏铁路固然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全力支持,但国家投资建设的每一条铁路,多多少少都要花到纳税人的钱。我们在照顾局部利益的同时,心里是否也要装着全民的利益?如果花纳税人的钱不心疼,宁肯亏损也不寻找扭亏途径,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正确的思路是,既要让铁路畅行无阻,也要让纳税人的钱花得值、让投资人的钱得到回报,这才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态度。再者,我们实在搞不懂什么才是没有“商业嫌疑”的广告。一个铁路方面的负责人如果连基本的“商业”意识都不具备,如何带领铁路人闯市场?
    所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对运输服务业来说不能再是一句空话。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