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2006-11-20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11月份以来,几则新闻让人们颇为震惊。一是短短八天,全国共发生四起特大煤矿事故,有100多人遇难和失踪;二是在环境污染未见好转的背景下,山西省环保局在调查中了解到,竟有92%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三是宏观调控尽管狠招迭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依然上涨,深圳前三季上涨超过30%,北京10月单月涨幅达10%以上。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新闻,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管身前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
    矿难何以频仍?且不说有无官商勾结、公权私用,就算一碗水端平地、可持续发展地把所有险矿、病矿、不合格矿全部封掉,心疼的肯定会有商人,但很难保证不会有地方政府!因为对他们来说,冒点风险、付出些微代价,比起拆掉自己的“经济支柱”来说,不知要强上多少倍!这,应该就是矿难最根本的原因。
    环境污染不好,三岁孩子都懂的道理为什么市长们不懂呢?原因就是在市长们看来,不牺牲点环境根本就引不来见效大、来“钱”多的项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就短短几年,不只争朝夕不搞点“动静”有何脸面见江东父老?所以孩子肯定是要抛的,狼来了如何“安置”再说。
    至于房价,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是不会希望它落下来的。道理很简单:房贱了,这地还能卖出好价钱吗?再说了,房价看涨,说明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地方官员们当然心里无愧、脸上有光。
    直观地看,这些现象的产生,源于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那么,再进一步分析:地方政府为什么会急功近利呢?这就要追问到我们现行的体制。
    我国国家政权赋予了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权限,所以,政府官员们普遍“权力很大”。在对地方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上,我们也把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和投资环境等经济“硬件”放在非常突出甚至是第一的位置。许多政府官员为了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总是调动一切手段来增加经济总量,提高财政收入。有的人甚至不惜为此铤而走险、剑走偏锋。
    所以,在官员的考核评价上,我们应该注意避免两种情况:一是,如果过分看重经济指标,就会给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工作带来压力,同时也会反过来加大经济发展成本和社会风险系数,就像矿难等现象;二是,如果过分看重经济发展等所谓的“政绩”,则会削弱对官员道德修养、政治抱负、工作能力和公益情操的全面衡量,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干部评价体系的坍塌。其后果,与官员腐败同样严重。
    换个角度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有多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从里到外、事无巨细地管理、打点着经济,从发展速度到行业协调到企业购并无所不管,很容易对经济造成过度干预。那样对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对有着很强内在运行规律的市场经济而言,一定程度上的“放任自流”,有时候恰恰就是一种最充分的尊重和培育。
    所以,对政府来说,学会适当的“有所不为”,才是最大的有所作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