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冲动需要“精细化调控”
    2006-04-17    高鹤君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近官方公布的几组数据,给人很强烈的感觉是:投资依然冲动。
    一组数据是,2006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1.26万亿元,占到全年货币信贷投放2.5万亿元目标的一半以上。
    另一组数据是,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3.00%,比去年同期低1.20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22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24个百分点。这印证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意愿依然强烈。
    与这些数据遥相呼应的是固定资产的同比增速。
    2006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速是26.6%。有专家估计,前三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比增速,接近或达到30%他们不会感到惊奇。
    与投资相对比的是居民消费价格(CPI),专家们认为,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的同比涨幅不会高过上个月的数据,应当处于持平或微跌水平。
    这说明了两种现象,一个是投资在快速增长,一个是消费增长迟缓不前;其结果是造成很多的无效投资,用一首歌名来形容的话,这个结果叫做“冲动的惩罚”。
    从具体的产业上,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投资的冲动”。比如,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明确列出了投资过剩的产业,比如钢铁、房地产、汽车等五大产业。但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中我们看到,景气指数季度比增长的几大行业中,房地产业的增长幅度高居榜首,达到5.4个百分点。具体的数据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8.3、141.2、133.0和122.9,分别比上季度提高2.4、3.2、5.4和1.9个百分点。
    “高投资、低效益”常常被用来表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是改革的目标,为此,我们动用了包括行政的、信贷的、货币的种种方法,但现在看来,成效甚微。
    冲动的投资像潮水一样奔涌而来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当潮水退去时,又会留下许多垃圾。在几次经济宏观紧缩的过程中,留下了数以万亿计的不良资产便是证明。
    目前,调控经济的手段越来越主要地转向市场手段,更多地运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这样,可以更加精细,更加贴近市场运行的实际,并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适时、适度调控,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事实上,这样的调控手段已经起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为什么“高投资、低效益”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呢?
    有经济学家又开始支招,比如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贷款利率,紧缩货币等等。这些都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常用的调控经济的手法,如果能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效运用,不失为一种办法。
    不过,“根据中国的实际有效运用”又是一篇很大、很复杂的文章,因为中国的情况具有特殊性。比如,在信贷猛增、但物价却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升,下游企业利润空间很微弱。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全面实施货币紧缩的话,对融资本身较难、流动性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样,将压抑经济的内在活力。
    所以,在加强运用市场手段调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并以改革的办法来消除“投资冲动”的内在机制——我们的很多“投资冲动”是由特殊的投资机制引起的。因此,在运用市场手段调控时,要有区别地对待,并辅助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甄别哪些是健康的因素,哪些是非健康的因素,保护健康的因素,消除非健康的因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调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