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激光雷达纳入标准体系
2025-09-18 来源:经济参考网

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宣布,即日起就《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以下简称《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激光雷达正式纳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标准体系之中,标志着该项技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获得了国家级标准的认可。

该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制定完成,目前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此举旨在填补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安全基线的空白,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及事后追溯提供关键技术依据,以期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激光雷达被纳入国家标准

在《安全要求》的具体技术内容中,激光雷达在系统功能安全中的重要性被多次强调。该标准在“功能安全验证和确认试验要求”中明确列出了多种故障类型,并多次提及激光雷达,这实质上明确了其可靠性是保障整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功能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标准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设置了极为详尽的要求,涵盖了大量常见且易引发事故的“弱势场景”,这些场景,如侧翻车辆、锥桶、水马、隔离桶、纸箱等静态障碍物,以及隧道、弯道等特殊道路几何,乃至车辆突然切出、“鬼探头”等极端动态工况,正是以往依赖纯视觉方案的辅助驾驶系统事故高发领域。标准要求许多测试项目不仅需在日间进行,还必须在夜间环境下验证,全面考验了系统的感知能力。

激光雷达如何提升系统安全

当前,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通常由感知、决策和控制三大模块构成。其中,处理上述弱势场景的最大技术难点往往源于感知环节——“看不见”或“看不清”是导致许多事故的核心原因,此次激光雷达被正式纳入标准范围,意味着其不受环境光线变化影响、能够精准探测异形障碍物的优势得到了认可,预计将显著提升驾驶辅助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安全性。

《安全要求》详细规定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各类测试场景,其诸多设计客观上对车企选择感知架构提供了明确指引,强调了激光雷达在特定场景下的独特价值:

标准内极端场景:隧道内故障车 

标准设置了隧道内存在故障车(包括斜置车辆)的测试场景,隧道内外光照强度差异巨大,极易导致摄像头出现短暂“致盲”,加之隧道内故障车形态非常规,摄像头依赖的训练集数据往往较少,漏检概率较高。

激光雷达作为主动感知器件,通过发射激光束进行探测,不受环境光照剧变的影响,能直接、准确地探测出隧道内外侧翻车辆的距离和形状,有效应对此类挑战。

隧道口场景,激光雷达与摄像头实测对比

标准内极端场景:施工路障 

施工路障(如按特定角度摆放的锥桶、水马、隔离桶)同样是驾驶辅助系统面临的典型弱势目标,夜间在有对向车辆灯光干扰时,识别难度更大。导致此类事故并不鲜见。

施工区域环境复杂,障碍物形态各异,对严重依赖训练数据的视觉识别算法构成巨大挑战。激光雷达凭借其直接测量距离、形状和高精度的测距能力,对此类障碍物表现出更强的识别性能。

激光雷达已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主流配置

汽车行业对激光雷达作为关键安全件的价值已形成广泛共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数量逐年快速递增,中国激光雷达企业也已崛起并引领全球产业链发展。

据统计,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达105款,相较2024年北京车展的72款,搭载率同比增长约46% 。此外,激光雷达的性能迭代也在加速,192线规格正在组合辅助驾驶中普及并成为标配,而诸如智己LS6与极氪9X等车型已开始率先搭载500线以上的超高性能激光雷达。

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充分回应了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伴生的安全需求与管理挑战,不仅为产品性能设立了统一的安全基线,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准入和监督依据,更有助于引导企业规范宣传、防止消费者误解滥用,从而全方位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随着征求意见程序的推进及后续标准的正式发布与实施,全新一代的高性能数字化激光雷达,以及创新的激光雷达应用,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邹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