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城市解码|山西运城:沉浸式打开“关公故里”
看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2024-09-24 记者 王皓 太原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山西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以“关公故里”而闻名,如今又以文物古建“出圈”而驰名。古老的河东大地,蕴藏着悠久且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年来,运城在文化领域的不断创新,带动了相关产业全链条升级和融合发展,让更多人沉浸式地走进这座宝藏城市。

  “关公故里”再上新

  在运城市区西南,被誉为“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景区内,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和脍炙人口的关公故事吸引着游人慕名而来。

  9月23日,关公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正式揭牌,共有百余件祭祀文物、古籍文献、文物绘图首次与公众见面。“关公文化博物馆展厅分布在关帝庙的建筑群中,展出的文献文物有着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价值,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关公生平故事和古建艺术的魅力。”解州关帝庙文化研究室主任陈园园说。

解州关帝庙航拍图。(运城市委宣传部 供图)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陈末隋初,历朝历代均有扩建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之物,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一处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建群。

  沿着中轴线,穿过结义亭,在雉门东西两侧即是关公文化博物馆的“上新”展厅。雉门东侧为“线语春秋——解州关帝庙建筑及馆藏附属文物绘图展”,映入眼帘的是多幅建筑实测图纸及器物绘图手稿,包括解州关帝庙总平面图、午门、御书楼、崇宁殿等建筑测绘图16幅,以及端门、春秋楼的铁人、铁狮、铁鹤、铁旗杆底座等手绘图18幅。

  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手稿和测绘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古建培训班”,出自业内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之手,在准确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很高水准。

  据悉,1981年5月,国家文物局委托山西省文物局举办的“古建培训班”在解州关帝庙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集中授课,共有7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参加。

  已故著名古建筑专家柴泽俊曾评价说:“如今,参加那次培训的大部分同志都成为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带头人或负责人。这些人对各地文物保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关帝庙也间接为全国文保工作做出了贡献。”

  雉门西侧的展厅,则是“祖庙华章——解州关帝庙古籍文献展”,展出庙藏《解州全志》《三国志》《关帝志》等古籍、版刻,附以庙藏账本、租簿、契约单、收据等,见证关公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崇宁殿旁的西官库,原为旧时存放祭祀活动所需供器、礼器的场所,展览在尊重历史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祭祀礼制”“关公信俗”两部分,记述关公祭祀发展、祭祀礼制变迁、信俗活动传承等内容。

  来自福建的游客陈正强说,这里是他来山西打卡的第一站,“看到了最大的关帝庙,还有这么多首次面世的文物文献,让人大饱眼福”。

  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景区持续加大标准化、智慧化建设力度,按照文物保护、文化弘扬、文旅融合的原则,以创建5A级景区为抓手,实施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一园一馆一中心一广场一停车场”旅游业态提升项目、“一街一村”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实现文物保护与文旅开发无缝衔接。

  2023年,该景区游客接待达168万人次;今年“五一”和中秋节假期,景区接待游客均创历史新高。

  千年盐湖“浑身是宝”

  初秋的运城盐湖,热意还未退去,来自各地的游客在高处观赏多彩湖面,在听涛阁体验黑泥养生、盐雾清肺、盐水漂浮等特色康养项目。

  “盐湖与关公组成了运城文旅发展的‘双王’。”运城关公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董亚强说,盐湖浑身都是宝,从古至今都为当地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

  有着4600年开采历史的运城盐湖,留下了史前时期中华先民的采盐、生活痕迹,秦汉后成为重要的财税之源,近代以来工业用盐一度领跑全国。

关公文化博物馆展出的建筑测绘图纸及仪器。记者 王皓 摄

6月10日,游客在山西运城盐湖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闫鑫 摄

  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2020年以来,运城市全面停止盐湖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退盐还湖”“还湖于民”,全面推进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新的时代赋予古老盐湖再次绽放的机遇。

  近年来,当地制定出台《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等,把盐湖治理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大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千年盐湖正在向生态保护、风貌重塑、产业转型、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转变,加快建设全国知名文旅康养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2021年以来,运城持续实施盐湖堤埝除险加固及生态修复工程。经过治理,曾经尘土飞扬的运硝路变身为一条条漂亮的骑行绿道。不久前举行的环湖骑行活动中,来自郑州的骑行爱好者王博说,“沿途欣赏着路边的花草树木和湖光山色,感受着优美的生态环境,体验感十分棒”。

  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副主任关妍说,盐湖是生态资源宝库,也是历史文化宝库,更是一个科研资源宝库。该中心的中条山盐池地质馆、生物多样性馆、中条盐池资料陈列馆等展馆内,陈列有成百上千种动植物标本,还有盐湖中的卤虫、碱蓬草等特殊物种。

  如今的运城盐湖,已逐渐成为市民亲山亲水亲自然的好去处和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在盐湖北岸的河东池盐博物馆内,几十位小学生身着汉服,集体朗诵《南风歌》,化身为一个个“小盐工”,亲自体验“拓印”“盐雕”的乐趣。

  沉浸式与古人“牵手”

  “光儿,以孝治家的同时仍要以俭治家,无论今后官做到多大,都不可追求排场、奢侈、浪费,记住了吗?”假日里,一场沉浸式的演艺剧目再现了司马光父亲病危时对儿子的谆谆嘱托,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让不少观众落泪。

  司马温公祠是司马光的祖茔所在地,位于运城市夏县水头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夏县通过深入挖掘司马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基因,在司马温公祠打造《镜之光·莲之旅》廉旅融合项目,将司马光“勤、诚、俭、廉”的精神内涵和良好家风,以艺术表演形式呈现,既增加了景区热度,也增强了廉政教育的吸引力。

  夏县司马温公祠景区负责人刘建文介绍,该剧共有7幕。由剧中人物带领游客穿梭于涑水书院、余庆禅院、温公祠堂等演出地点,让观众深入感受司马光俭朴、奉公、勤奋、爱民、廉洁、诚信的名臣风范。

  “跟随剧中人物,一步一景、一步一故事,在时空转换中感受历史人物的一生事迹,这样的演出形式令人难忘。”来自西安的游客吴女士说。

  “自2023年9月首演以来,共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其中,党员干部5400余人,研学团队15个,学生2400余人。”刘建文说,通过沉浸式演艺,引导大家领悟和传承“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以人为镜、以廉处世”等良好家风和为人之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洗礼。

  运城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沉浸式演出,让文化从“可观”到“可感”,让游客从“观景”到“入景”,为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司马温公祠《镜之光·莲之旅》、普救寺实景夜游《梦境·西厢记》、鹳雀楼3D投影秀、池神庙沉浸式游园《宋韵·南风歌》……一部部演出剧目,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与内容创意的深度融合,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与情境,进一步丰富了游人的体验感。

  南风阜吾财,盬盐润吾情。《宋韵·南风歌》演出位于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内,以宋代文化为蓝本,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的盐政改革讲起,分四大演出区域,呈现包拯审案、盐业新政、宋韵风华、盬盐春秋、南风歌等10个主题场景。

  据主创人员介绍,演出采用平行空间的戏剧手法,将不同时空的人物集合在同一空间内,通过现代观众和历史人物的对话和交集,把光影艺术的变幻和戏剧表演的魅力结合在一起,让在场观众体验空间的变幻、身在其中的沉浸式魅力。

  “置身于古色古香的池神庙园内,参与各种互动环节,如与演员共舞、参与包拯断案、诗词对答等,让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河东历史文化的魅力。”在运城读大学的张若宸说。

  让公众离文物更近一点

  “近距离接触考古世界,深受震撼。可以说运城的厚重历史在这里具体形象起来了,这里的每一抔黄土都不简单!”在现场参观考古遗址后,一位历史文化爱好者感叹说。

  在2023年末举行的一场为期20天的大型公众考古活动中,近500名群众通过线上报名,跟随考古工作人员的脚步,走进夏县辕村遗址、绛县西吴壁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闻喜上郭古城与邱家庄墓地、芮城坡头遗址、垣曲北白鹅墓地6处考古发掘工地,实地参观考古发掘工地,近距离观摩出土遗存,聆听专家现场讲解。

  “游客和市民通过沉浸式体验考古现场,对考古发掘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不易和重要作用。”运城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科科长卫文革说。

  运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达6205处,10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有“国宝第一市”之称。通过系统性的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不断创新文物保护利用形式,将文物保护和科技深度融合,让丰富的历史遗存焕发新的光彩。

  2023年10月,运城市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对加强运城文物考古力量、提高考古工作水平、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年,《运城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方案》《运城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文物保护和利用建立制度保障。

  “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把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说。2023年12月,该研究院挂牌成立永乐宫壁画数字复原实验室,利用AI技术和图片处理系统对永乐宫壁画进行数字化扫描,并对扫描作品进行修复,将缺失的壁画色彩在数字世界予以补全。

  席九龙说,通过AI技术,修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接下来,将完成整幅《朝元图》的复原,以崭新的面貌,再现八百年前的中国色彩。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博物馆协会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运城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运城,去博物馆看展成为社会新风尚,公众与文物的距离更近了。

  在“国宝出彩 运城礼物”2024年运城非遗文创新品推介暨“运城礼物”非遗市集活动现场,10件运城非遗文创新品与公众见面,关公银像、《河东十三邑中华编年史》读写绘、永乐丝语、“黑泥蜜语”护肤套盒等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此外,非遗市集还设置了市集寻宝、锦鲤彩蛋、体验课堂等趣味活动,让市民、游客零距离感受运城非遗文化。

  群众有无限的文化创造力

  舞台上,十余名“里望妈妈团”成员身着统一的青花配色服装,编排的扇子舞《走进新农村》神采飞扬,赢得阵阵掌声。近日,在万荣县里望乡举行的乐善万荣妈妈团展演海选赛上,来自各村的14支队伍热情饱满、陆续登场。

  获得一等奖的“里望妈妈团”成员孙小娜说,还有1个月进行县里的半决赛和决赛,继续用心训练和准备,争取能在更大的舞台一展风采。

  近年来,在万荣县各乡村、各社区,活跃着一支支年龄跨度从20多岁到70多岁的“妈妈团”,每队规模从8人到20人不等,她们结合当地优秀历史文化和乡风文明新貌进行节目编排,或唱、或跳、或拉、或弹,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

  “‘妈妈’是农村和社区群众文化的主力,她们自发组成团体,活跃在城市公园广场、农村游园舞台、红白事现场等多种场合,在各类旅游、推介活动时助兴演出,或在闲暇时开通直播进行排演。”万荣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忠莉介绍说。

  2023年,万荣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举办“乐善万荣妈妈团”群众才艺大赛的决定,分为准备、海选、半决赛、决赛四个阶段进行,从乡镇和社区共15个赛区进行选拔,线上线下观看人数累计超过300万人次。

  “为群众搭建起一个表演的舞台,让群众从观众变身为演员,从田间车间走到舞台中间。”尹忠莉说,让“妈妈团”这种新时代新农村新社区兴起的文化现象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序走向有序,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成为全县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据介绍,今年的“乐善万荣妈妈团大学习大比武大展演” 有500多支“妈妈团”、1万余名“妈妈们”参加,平均每个农村(社区)参与队伍达到2.5个,创历史新高。当前,乡镇和社区海选活动正在进行,预计在10月底在全县以擂台赛形式开展大展演活动,“妈妈团”已成为当地文化“新名片”。

  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近年来,运城立足丰富的文化底蕴,广泛开展“家戏”“村晚”“妈妈团”等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文化IP,不断激发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在永济市东开张村惠畅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十几名“织娘”正赶制订单,一只只梭子在千百根彩线间穿梭,伴随手工织布机吱呀作响,五颜六色的土布慢慢成形。

  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拐线、染线、缠穗、刷线、织布、锤布等72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件成品。非遗传承人、东开张村党支部书记余艳平说,这些布料成品色彩艳丽、图案精美、手感舒适,被称为“会呼吸的土布”。

  永济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老粗布在民间使用已有千余年历史,东开张村村民自己织布做衣,手艺代代相传。2021年,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开张村的产品不仅卖到全国各地,还得到了海外市场的青睐,如今的惠畅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通过非遗技艺和产品展示、开展研学活动,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的特色富民产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