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筑牢基层防疫屏障 让民众安心返乡过大年
2023-01-18 记者 郭方达 董雪 天津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近日,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春节将近,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及人员的流动,可能给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机构带来一定压力。如何提升患者收治能力,加强农村应急预案管理等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议题。

  织牢基层“防护网”,我国近期做出系列举措。一方面推动企业迅速稳产达产、扩能扩产,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一方面在配置和发放上向农村和基层社区倾斜,优先保障医疗机构、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药品供应。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推动为农村地区每个村卫生室免费配备2台指夹式脉搏血氧仪,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台制氧机。

  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第一道防线,我国农村防治已构建相对完备的诊疗体系,需要持续优化农村疫情防治工作,筑牢基层防疫屏障,让群众安心过年。

  受访专家认为,应加强医药知识宣讲,做好农村居民自我防治第一道防线,加快实施农村地区精准免疫,推动重点人群疫苗接种以及危重症人群隔离治疗,同时做好可能出现的周期性感染高峰医疗物资储备,尽可能降低基层重症感染比例,减轻对社会生产生活影响。

  农村老年化程度更深,持续加强重点人群关注与医疗资源倾斜。对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底数的摸清,是农村疫情防治有效的必要之举。如何开展摸排统计与服务,考验着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一线干部的智慧。从建档对口联系到定期开展健康监测,不断变化着的现实情况也倒逼着基层服务手段持续优化更新。

  深挖县级医院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县乡级医疗资源,增加重症床位和相应医疗设备供给。对于相对资源匮乏地区,统筹力量集中支援,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针对部分地区可能存在的人力短缺情况,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孙亚民表示,短期内可通过二三级医院医疗人员下沉缓解压力,长期则希望能够构建更为完备的乡村医疗人员保障机制,激活医护人员的主动性,让医护人员留在乡村。

  不断打通交通物流渠道。物流畅通与否关系着各项资源能够真正运抵基层末梢,也事关农村地区在疫情影响下农业生产活动。在农村发生较大规模感染时,确保日常用品“不断链”,重点药品“不脱销”,其他消费品“不断档”。

  持续优化交通枢纽及重点公共场所防治手段,减轻重症以及二次感染可能。专家表示,农村地区卫生意识相对淡薄,日常防护不足,农村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和能力都比较有限,更容易发生重症或在未来出现重复感染现象,尤其是车站、集市等交通枢纽或人流密集场所,更应引起重视。

  加强公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用医用药知识科普,筑牢个人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孙亚民建议,各地可通过多样的宣传方式,倡导返乡人员积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健康状况检测,出现发热气喘等症状及时就医用药,帮助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更好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专家还提醒,农村地区更应注意用药安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应做好用药提示,如中西药尽量不要同服,症状消失后及时停止用药,尽量选用一种药物,防止混服药物损伤肝脏脾胃等。

  发挥医疗机构联动作用,做好识别、诊断、转诊等流程机制建设,保障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专家认为,依托已经形成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城市医院可继续加强与县医院的帮扶关系。城市三级医院和县医院通过远程连通分享医疗服务资源。在特殊时期,如春节期间,城市三级医院也可通过派驻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定点驻守等形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强化诊治能力。

  加强形势研判与农村地区应急预案,做好医疗物资储备,防范极端情况的发生。专家建议,各地应利用好大数据等手段进行感染高峰研判,如春运等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病毒的传播下沉,应提前做好药品储备,适时投放市场。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二次感染,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可建立周期性应对预案,防止医疗挤兑的发生。有条件地区,也可主动派发包含退烧等基础药品的防疫包,确保居民用药。

  综合考虑疫苗的“防感染”功能和“防重症”功能,在农村地区重点人群中继续宣传疫苗必要性,持续推进精准免疫,尽可能降低基层重症比例。中科院院士赵国屏等专家建议,应重点关注农村老弱群体的用医用药情况,适当进行医疗资源倾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观察

“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观察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自热食品”餐后垃圾随意丢存污染隐患

央企专业化整合密集“落子” 更多领域或现新动作

央企专业化整合密集“落子” 更多领域或现新动作

1月14日,中国三峡集团与中交集团举行水利电力建设资源专业化整合项目签约。央企专业化整合好戏连台,能源、医疗等领域率先落子。

·一位高铁列车长的62个闹钟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