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618”检验供应链责任价值
2022-06-20 作者:吴蔚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元、10分钟内11个店铺成交额过亿元、高端家电成交量同比增长160%……这些数据无疑是“史上最冷清618”里的一抹亮色,而支撑这些亮丽数据的京东“有责任的供应链”正是如此强大的消费信心根基所在,“供应链价值元年”正在京东奋力守护的人间烟火气中缓缓开启。

  今年“618”不被业界看好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因疫情导致的城市“暂停”、供应链效率整体下降、消费收缩、商家营销投入减少等利空,其压力甚至远超疫情暴发之初的2020年。在几家以电商为主营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中,营收增长都在一年内的低点徘徊,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疫情引起的物流中断”。尽管在稳投资、促消费政策的作用下,市场需求逐步改善,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4月有所收窄,但同比仍然下降6.7%。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京东“618”再创新高的数据不仅是远超预期甚至可以说是意料之外,这对于社会消费信心的恢复、消费潜能的挖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京东“618”为何能激起如此之大的信心力量?一个重要的原因指向了京东独特的供应链体系。

  众所周知,京东凭借多年来重资产投入的自建物流赢得了极高的口碑。自建物流的执行力更坚决、更能发挥团战的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供应链绝不等同于物流,在这个联接上下游企业以及最终用户的极其复杂的网链结构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特别是非常时期充满不确定性,对供应链而言更是严峻的考验,物资的调配、保供最难,而这正是京东最大优势所在。经过多年电商行业的熬炼,京东的供应链体系已经形成了涵盖从前到后所有链条的成熟解决方案,不仅具有反应优势和成本优势,而且可以在重大灾害和突发疫情面前,高效响应、有序调配,已经成为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保障力量之一,而这也正是京东打造“有责任的供应链”的底气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的供应链体系是建立在领先的数智技术基础上。早在2020年,京东就提出围绕“短链、智能、共生”打造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并率先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运用于供应链体系的构建,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实现了技术的领先。例如京东云可以全链路保障每秒用户访问峰值154.5%的增长,并借助业内首个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以超300万容器支持供应链快速响应需求变化,而智能分拣机、AGA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早已广泛应用,以43座“亚洲一号”大型智能物流园区和全国范围内运营的约1400个仓库为核心搭建的高度协同的多层级物流基础设施和仓配网络,使京东物流可以在全国94%区县、84%乡镇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如此强大的数智技术能力成为京东“有责任的供应链”的坚实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京东供应链体系的精神内核。当一些物流企业不能提供最后100米服务时,京东的用户从未担心过京东的到家服务。京东给快递小哥提供更为稳定的社保和工资,而数十万计的京东快递小哥,不仅为社会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同时也成为京东高品质服务以及准时投送的最大保障。在支援上海的抗疫保供中,截至5月底,京东物流已累计为上海运送包括米面粮油、药品、母婴用品等在内物资超过15万吨,从全国各地增派5000多名快递员、分拣员,建成1620个无接触社区保供站,甚至将上海的民生订单迅速切换分配到华中、华南、西南的物流园区,“不算账、不惜力”完成抗疫保供。从某种意义上说,京东“有责任的供应链”已经成为连接这个体系中所有企业、商户、农户、消费者等所有个体的精神纽带。

  不可否认,面对疫情等不确定因素,京东“有责任的供应链”显现出的超强韧性不仅保障了消费体验与产业效率升级,而且给市场带来难能可贵的安全感,加速消费信心、产业信心的回暖。不仅如此,今年“618”,京东还在绿色减碳、乡村振兴、保障就业等方面探索承担更多责任,可以说“有责任的供应链”让京东“618”从商业价值、产业价值延伸到社会价值。如果说自建物流模式可以复制,技术可以获得,但能力的积淀并非一朝一夕,更何况是精神内核的形成?这也许就是京东供应链体系难以被模仿、更难被超越的深层原因所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B矩形广告大

从辉煌到落寞 滇红茶如何重振雄风?

从辉煌到落寞 滇红茶如何重振雄风?

近年来,滇红茶产业危机凸显,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下降。面对严峻形势,滇红茶如何走出困境、重振雄风?

·美味生蚝富小镇

这家企业何以“双赛道”发力

这家企业何以“双赛道”发力

这家企业还在发力新能源,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新能源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其中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已实现量产。

·年内11家国企登陆A股 科创属性凸显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